「說起我的扶貧情結,早在2007年擔任校長2年的時候就有了。那時我們到元江縣進行交流走訪,聽城裡的老師說羊岔街是元江的『西伯利亞』,讓我很疑惑,也很想去那裡看看。那裡是高寒山區,學校裡80%都是貧困家庭的孩子,床很破舊,還用石頭壘灶,觸動到了人性中最柔軟的一部分。回來後,我們發動師生捐資3萬元及棉被等物資,送了過去。」從那時開始,楊瓊英就一直在思考,對於那些貧困地區和孩子,自己應該做什麼,能做些什麼:「扶貧就要扶智。除了經濟上的幫扶,我們還派骨幹教師送教下鄉,選送他們的老師頂崗研修,讓同在一片藍天下的孩子能共享陽光。」
「2016年8月,名校長工作室正式啟動,我帶領8位在全省遴選出來的優秀骨幹校長組成了『學習共同體』——『九久童心』共同發展體。」楊瓊英說,工作室成立,平臺更高,壓力也更大了。
9月8日早上8點,教師節前夕,楊瓊英和她的名校長工作室團隊出發前往昆明市祿勸縣民族小學、崇德小學,開展「回診」活動。去年,那裡是工作室調研問診學校活動的首站。
「每次出去一般三四天,辦講座,與教師、學生、家長座談,走訪,問診把脈。有一次去永勝,從早到晚,一天跑了6所中學、小學、幼兒園,結束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為幫助成員校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精準定位學校獨特的辦學理念,楊瓊英帶領團隊成員不辭辛勞,翻山越嶺。
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來,通過這樣的「常態化問診」,不僅為工作室成員校長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臺,發揮名校長傳幫帶作用,提供學習實踐機會,促進了成員校長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同時,楊瓊英還以玉溪一小「童心教育」辦學理念引領全省小學教育的均衡發展,助力邊疆教育的「脫貧」。
怒江州實驗小學校長黃書德說:「我們學校學生中有傈僳族、獨龍族、怒族、普米族、白族、藏族等21個少數民族,通過楊瓊英的老師指導領航,明確了『讓每個民族的孩子都精彩,讓每個花蕾都美麗綻放』的辦學理念,讓我們邊疆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找到了自信。」。
這些顯著變化,讓楊瓊英更加堅定了「讓名校工作室成員校長帶動其他學校共同發展,讓更多少數民族孩子接受優質、公平的教育,助力教育脫貧」的工作室工作目標。通過一託二、一託三、一託多所學校的教育幫扶工程,組建學校發展共同體,推動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也成了所有工作室成員學校的使命。
在省市區,楊瓊英直接或間接幫扶引領學校79所,教師5800多人,學生近10萬人。她也先後被教育部遴選為全國首批領航校長、第二期全國小學優秀骨幹校長、第六屆全國優秀校長、國家級小學英語骨幹教師、第六屆全國優秀外語教師園丁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