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依舊是一個shopping Party
但對於熱愛電影我們來說
有一部電影已經早早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它是李安導演的最新作品
也是電影史上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電影是根據本.芳汀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19歲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與其他七名倖存的突擊小隊成員,因為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3分43秒的激戰,機緣巧合地成為了伊拉克戰爭中的國家英雄。
回國後作為伊拉克戰爭的正面宣傳素材,被安排在感恩節球賽的中場休息時間亮相演講,而在這個過程中男主也開始慢慢思考戰爭與國家的真相。
為什麼二哥在這裡要給大家講它是「劃時代」的?
因為它是當前世界上第一部採用:
3D、4K、120幀放映技術的電影製作。
連詹姆斯.卡梅隆也不得不承認李安創造了電影的新白金標準。
不過,提到120幀,李安本人卻仍然非常謹慎和低調,一如你們熟悉的那個安叔一樣。他仍然是小心翼翼的傳遞著自己的理念,非常耐心、也非常保守,生怕走得太快,大家接受不了。而談起這3D、4K、120幀的新片,李安最先提到的則是「(對於120幀)我沒有信心,只有好奇心。」
前幾天,李安與他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臺北做了一系列的發布活動,包括11分鐘片段試映、記者見面會、以及一場深度論壇。
提到李安,你一定會馬上想到他永遠都是一副靦腆,和善的樣子;但兩奪奧斯卡最佳導演《少年派》《斷背山》,一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一次柏林金熊《理智與情感》,兩次威尼斯金獅《斷背山》《色戒》的「赫赫戰功」卻讓你很難與他本人形象聯想到一塊兒去。作為一位電影導演,他的傲人成績早已足稱「功成名就」
不過,李安導演卻從來不是一個輕易滿足的人。
對於電影的追求,李安卻一直是貪婪的。像一個初入電影圈的年輕人,一身活力,什麼人也不怕,又什麼都想試一下。以往的李安,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非常喜歡挑戰自己的導演,從武俠、愛情、家庭倫理、超級英雄、冒險、時代劇,包括下一部的運動題材,李安似乎什麼都想試一下。而且每次嘗試,又都可能會帶給我們一些新鮮的體驗。
而這一次,他要挑戰的,則不僅僅是類型,更是形式上的變革,那就是3D、4K、120幀;這一次,李安是真的走在了電影時代的前面。
四年前,同樣是技術大神的彼得·傑克遜,嘗試在《霍比特人》當中挑戰48幀放映。
然而卻沒有什麼結果,我們甚至沒有機會看到48幀的版本,48幀就消失在我們視線之外了。而在那之後,也沒有哪部影片想要再次去挑戰48幀的技術。
那麼,120幀,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真 實
是的,就是真實。24幀終究會有模糊與閃動,清晰度也自然不夠,這也是所謂的膠片感或電影感。而當更多的使用數碼之後,技術上既然可以達到更高的幀數,為什麼不去試試呢,畢竟,當初選用24幀也不是出於某種美學的考慮,而是技術限制。當幀數達到120或是更高之後,你首先的感覺就是那些模糊與閃動消失了,畫面變得非常清晰。
清晰代表的其實就是真實,曾有媒體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種清晰,就好像是推開一扇窗子,去看窗外的世界,仿佛對面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你與電影,以及角色之間,將不會再有模糊的隔,而是把兩個世界連通了。
而影片想要做的,就是這種真實感,讓你真正感受到數碼電影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同的體驗;還有演員的表演,因為畫面太過清晰,我們看電影已經不再像看電影,而是像看真實的生活,那麼,對演員的要求也要更高,要那種不像表演的表演。
我們究竟有沒有機會看到120幀的電影版本?
有,答案是肯定的,但目前全球一共只有五家電影院可以放映這個3D、4K、120幀版本《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因為這種高端版本要求的Mirage 3D放映機非常昂貴,除了紐約那家即將在紐約電影節進行影片的全球首映,洛杉磯那家其實還沒有完全談妥。而臺北的這家則定在了京站威秀。內地暫時是北京(博納悠唐),上海(上海影城一廳)。我們可以想像,等影片真正上映,國內這兩家一定會爆滿,且搶票非常緊張。也許,會如當年《阿凡達》帶熱 IMAX一樣,它也會帶熱新的120幀影廳。
不過,李安導演也反覆強調,為適應不同格式,他也專門製作了不同版本,以方便不同的觀看形式。比如3D、2K、24幀,或者是3D、4K、24幀,或者是60幀等等,每個版本都有他親自參與製作,以滿足那些看不到120幀版本的觀眾。
在我看來,李安之所以會選擇用全新的技術去詮釋電影,首先是對它所熱愛的電影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更高幀數帶來的更流暢觀影體驗是我們從未有過的,可以讓觀眾更好地沉浸在電影裡,從而更容易和主角產生共鳴,也有利於導演可以更好向觀眾傳達他想要表達的思想。
其次就是李安對於整個電影產業的個人願望與憧憬。我們都知道李安是特別擅長於文藝電影的拍攝,而另一面安叔本人是非常熱衷於電影技術的「更新換代」雖然他本人經常說「我不懂電腦,不懂技術」但是他卻毫不掩飾自己對於新技術的喜愛與熱情,每每談起電影新技術,他總是像一個剛拿到新玩具的小孩,滔滔不絕。
相信只要電影播出後,可以吸引更多同行使用同規格去拍攝電影,製片方就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好的電影又會讓影院採購更先進的播放設備,最終帶來的結果不僅僅是我們觀眾可以更好的欣賞電影帶來的一次次震撼,同時也可促使整個電影產業生態走向下一個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