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條絢麗繽紛的彩帶,鑲嵌在臨朐縣柳山鎮的青山綠水之間,這就是被譽為臨朐「最美公路」之一——柳城路。1月10日,記者沿此路一路東行5公裡,隨著視線豁然開朗,就來到了被譽為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範村的柳山鎮廟山村。
白牆黛瓦,溪水長青,一個個獨具鮮明特色的典雅民居點綴其中,分外亮眼;村子的西側規劃建設了100餘畝綠色瓜菜種植基地,18個現代高溫大棚比鄰而立,棚內翠綠的杭椒掛滿枝頭,綠色的田畦間,提著桶,彎著腰,穿著不同顏色服裝的採摘農戶構成了一幅明麗和諧的豐收圖景。
在村口,記者見到了剛出家門口,剛要去大棚幹活的張連兆。路上,張連兆掰起指頭跟記者掰扯,「控溫、採摘、分揀、打包……要幹的活真不少,但是心裡歡喜的很!「
張連兆今年49歲,是廟山最早的大棚種植戶。2003年,在全村率先建起了大棚。無奈交通不便,裡面的蔬果難往外運,外邊的商販進不來。2016年之前,張連兆的大棚一直都沒大有起色。
「以前的日子真不好過!」老張回憶過去一臉愁容,那時候俺村路難走,「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還得起早貪黑侍弄大棚,一年下來爛在地裡的得有三分之一,還得藉手扶拖拉機馱著到3公裡開外的杜家莊去賣,換的錢也就能夠溫飽的。
2016年開始,柳山鎮積極響應縣裡的號召,圍繞「四好農村路」建設這條主線,在廟山村修建了13餘公裡長的機耕路和生產路,隨著道路在村裡的全面貫通,張連兆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如廟山村近年來的變遷。
「打工、種地,以前滿打滿算一年也就收入萬八千塊錢。」張連兆說,2016年,伴隨著路的暢通,家裡又一口氣添了3個種植西瓜、杭椒的高溫大棚,共9畝地,外面有固定的客商來收購,大車直接開到大棚口,刨去僱人等成本費用,一年下來穩定收入在20萬以上。
如今,在廟山村,昔日的荒地已被滿目的大棚所取代,現在村裡共種植大棚瓜菜面積500多畝,年產西瓜300多萬公斤、辣椒150多萬公斤,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00多萬元。
山村興不興,看路行不行。
近年來,臨朐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圍繞「四好農村路」建設這條主線,大力實施道路改造提升、農村道路「戶戶通」、道路綠化美化彩化、生命安全防護、災後重建五大工程,推進以路興產、以產拓路、路產融合,交通基礎建設突飛猛進。
之前,臨朐和廟山村一樣的地方不在少數:道路不暢出行不便,外地人難進村裡「一探究竟」,本地大部分青壯年也紛紛離鄉另謀出路。隨著「四好農村路」建設如火如荼開展,許多村子發生新變化——
如今,大道通坦的廟山村「搖身一變」成為「花樣村莊」的發祥地,「流蘇文化產業園」「惠眾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旅融合的典例在廟山不勝枚舉;辛寨街道朱家峪村實現「戶戶通」後,村裡人在家門口舉起「產業」大旗,外鄉人不斷駐足到此……
見效最快,獲得感最直觀,伴隨著一條條寬敞平整的生產路伸向田間地頭,路網建設憑藉其強大的近因效應,迅速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不僅極大方便沿路群眾通行,也為村民們買賣農產品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
「近幾年,我們總投資16.7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73公裡,全縣需實施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的807個村莊已全部完成建設。」臨朐縣交通局局長馬建平說,下步將繼續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加大農村綜合運輸服務水平的能力提升,高標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