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色天空下,金黃色的欒樹花顯得分外美麗。
沐浴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古城南大門笑迎八方賓客。
一大早,四鄉八裡的古城人便已聚到了城隍廟裡。
焚 香
叩 拜
敬拜城隍老爺,祝福生日快樂的同時,人們也會為自己已故的親人焚燒紙錢祭拜。
寢殿門上的對聯格外引人深思: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
德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寢殿前院子的陰涼處,人們圍坐在一起在聽唱經書。
說是經書,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順口溜說唱。內容大多是勸人們學善做好事,這種教化形式在古城的各種大小廟會很是常見。
很是佩服這些能說會道的信女,聚在這樣的氛圍,她們可以一連說上幾個小時,不停頓。
聽唱的老婆婆,頭頂的藍花格子手帕、身上的黑綢緞夾襖和手中的拐杖,也只有家鄉古城的廟會才能看到她們這樣的盛裝。
古城廟會最為盛大的活動就是看秦腔大戲,也是古城戲迷和老人們的樂事。
由於豔陽,人們的頭上多了一頂草帽,這也是很少拍到的場景。
廟會上秦腔大戲的花費,均由人們自願捐資負擔。
捐了善款的個人和團體都會由廟委會登記造冊,並張榜公布示眾。
石頭眼鏡,旱菸杆,伴著秦腔大戲的聲聲震吼,只要看看老人們臉上的愜意神情,你就會感受古城特有的熱鬧和簡單淳樸。
秦腔戲班的司鼓可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職位,一個好的司鼓直接決定著這臺戲班的水平。
這位司鼓的眼神和鏗鏘有力的節奏感給我的印象很深刻,這些年在古城大大小小的廟會戲臺上拍過他很多次。
老人們一邊欣賞著秦腔戲,一邊議論著劇中的情節和人物角色的說唱功底。
臺下這位老婆婆正聚精會神地在觀賞,老人家頭頂的帽子很是特別,應是很傳統的那種,就如家鄉古城淳樸的廟會習俗,依然保持它獨有的傳統!
也許多年後的家鄉古城,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的著裝,這樣的色彩,這樣的秦風,這樣的秦韻,這樣的習俗……
農民豐收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