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仔
音樂產業收割機,不愛吃火鍋,愛吃底料
看到這樣一條微博。
心裡咯噔一下。
尚夢迪去世的消息早前已經聽說了,當時我心裡就已經咯噔過一次。
咯噔的原因在於,這首《易燃易爆炸》那麼耳熟,但創作者的名字,我卻頭一回聽說。
心裡不由分說的愧疚,我覺得自己聽歌太不關注創作者了。
歌曲或歌手如數家珍,但對於創作者,卻孤陋寡聞。
令人傷感的是,過去半年來,不少年輕的音樂人相繼離世。
包括原山人樂隊和Kawa樂隊的貝斯手艾勇、子曰樂隊資深鼓手陸勳和Tizzy Bac的貝斯手許哲毓。年紀都不大。
Tizzy Bac和子曰都是我喜歡的樂隊,艾勇更是有過幾面之緣,他們的英年早逝不免讓人黯然神傷。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寫這些東西,因為不想讓人覺得我是在消費逝者,不過,今天還是想聊聊這個話題,因為我覺得音樂人群體可能需要更多的關心。
以我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我認為音樂人群體(尤其是幕後創作者或者是樂隊成員)可能是最不受關注且最缺乏社會保障的群體之一。
尤其很多自力更生的獨立音樂人,背後都沒有福利保障。
他們中的很多人居無定所,勞無所獲(相對較少),作息都不正常。絕大多數人,可能要去世了才會被關注到。
這其實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
這其中有一些比較現實的原因,樂手、創作者就是不如歌手、主唱受關注,但我認為社會對於創作者和樂手仍然缺乏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在音樂行業發展較成熟的歐美,情況會相對好一些。
比如美國和英國都有自己的音樂人協會、工會,為音樂人提供社會福利、健康等方面的服務。
格萊美還特設了一個叫MusicCares的獎項,旨在關注音樂人的健康和福利。
不過,國外音樂人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健康威脅。
因為音樂工作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高強度和不健康,首先作息就很難正常,很多音樂人都因為壓力巨大而不得不靠菸酒來支撐。
最嚴重的還是心理問題。去年Chris Cornell和Chester Bennington先後自殺,在歐美音樂圈引發了巨大的震動,音樂人心理健康前所未有的受到關注。
去年年底,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就在英國,71.1%的音樂人稱自己受恐慌和焦慮困擾,其中68.5%的人稱自己在跟抑鬱症抗爭。
該報告稱音樂人抑鬱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三倍。
英國為此在去年年底特設了音樂人心理服務熱線。
另外,長期暴露在音響下,聽力也很容易受損。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聊回暖、聊版權、聊融資,但似乎很少有人聊音樂人的社會保障。
我認為,隨著中國音樂產業不斷回暖,音樂人的健康和福利保障服務也需要不斷加強。
與此同時,音樂人自己也需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
音樂人需要養成的12條好習慣
1.循序漸進的安排時間
2.儘量減少沒必要的重複性工作
3.任務要集中
4.管理好工作量
5.學會張弛有度
6.控制壓力
7.注意休息
8.一定要留意身體上出現的任何不良警告
9.學習應對焦慮
10.加強鍛鍊
11.保護聽力
12.關心自己的聲音
上述建議來自美國音樂藝術教育專家Gerald Klickstein
- 完 -
本文福利:讀完這篇文章,你有啥感想?歡迎在本文後留言,新仔將會置頂三條最佳留言,各給兩位數紅包一枚!理性討論,謝絕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