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
是中國第一僑鄉
而江門五邑人飄洋出海的歷史
可追溯到唐朝
(6月14日《今日關注》播出視頻)
據統計
江門五邑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
多達幾百萬人
遍布全世界五大洲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江門就有一間
全國最大的華僑博物館
▼
該博物館館藏實物近4萬件
每一件館藏的背後都是一段
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
以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故事……
這是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收藏的
迄今為止最早的華僑護照,連護照人的相貌都有描述。
「因為當時護照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照片,要寫很詳細的文字介紹外貌、職業、居住地。」
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就有大批五邑人前往海外淘金,但是能辦到護照的人卻很少。
「華商、 商人能辦理護照,第二個是外交官、留學生、已經入籍的人士,這四類人才能辦護照。
(其他的人)通過賒單或是『賣豬仔』出去。」
賒單或「賣豬仔」是大多早期的五邑華僑到海外淘金的途徑,這些人被稱為
「金山客」。
他們在北美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等地主要從事低下粗重的體力工作,包括修鐵路和挖金礦。
因為華工的參與,原計劃需要14年通車的鐵路,7年就修好了,而且花費只用了原計劃的三分之一,但許多華工卻因此客死他鄉。
「因為當時環境太惡劣,愛爾蘭人不願意修,鐵路通車以後,有人沿著鐵路收集華工的屍體殘骸,收集起來的屍體殘骸超過200磅,後來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
中央太平洋鐵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華工的屍體。」
經過艱苦拼搏,一代又一代的華僑在海外站穩了腳跟,形成了唐人街社區,並在各行業中嶄露頭角。
在抗日救國期間,海外僑民以各種方式來支援國內抗戰。
著名的「飛虎隊」其空勤大隊大多都是美籍華人,其中五邑籍的華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五邑籍華僑對鄉土的熱愛,也體現在這些書信中,裡面往往附有匯款「銀信」。正因有華僑的支助,
江門曾建起了國內第一條民資鐵路——新寧鐵路。
「
建碉樓是他們(華僑)財富的象徵。當時(民國時期)土匪看到我們僑鄉也是三不管地帶,警力是不足的,就對我們僑鄉有大範圍的搶奪財物,碉樓樓層比較高,還配備了槍眼,有槍,可以更好地保護財物。」本微信為廣東廣播電視臺《今日關注》欄目唯一官方微信公共帳號!歡迎各位通過微信報料,報料時請務必留下您的聯繫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