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觀歷年的賀歲檔電影,基本都是爆笑喜劇,帶給大家愉悅感受。唯獨有一部劍走偏鋒,《1942》,和以往一貫的馮氏喜劇不同,這是一部具有厚重歷史感,哀卻不悲的電影。即使它的定位依舊是商業故事電影。
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劉震雲,幾乎算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的馮小剛,再加上張國立,陳道明,張涵予,李雪健等一眾老戲骨的傾情加盟,成就了《1942》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
從最初不知數字電影為何物,到最後膠片時代最後一個產物;從最初「幕後人員」到後來的「票房保證」;馮小剛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拍出來什麼東西。他不說,但是也將「情懷」默默放在心底。
《1942》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歷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
縱有天災,而人永遠都在。
電影《1942》講述了1942年中國河南大旱災,300萬人被餓死的故事。影片再現了那個時代的饑荒與人性,政府與戰爭,逃亡與絕望,信仰與希望,尊嚴與真相,民與國之間的關係,政府陰謀下的百姓。觀賞完《1942》,對現在奮鬥的我們有著極大的觸動。
只有活著,才有未來。
尊嚴,是任何一個人立身的根本。旱災中的人,有為了糧食而賣女賣老婆的,也有人不為所動。心中有信念,心中有氣節,在如今社會,更要如此,若你什麼都沒有,拿什麼立足社會?
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
民生是國之根本,是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當今我們每天要接觸的事。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每天在為了吃穿在奮鬥呢?當你不工作就沒有吃,餓肚子的時候,誰來幫助你。1942那個年代不一樣,但在現今時代,我們需要為自己未雨綢繆,不斷的讓自己有「糧食」,以至於「饑荒」時候自己不會被餓著。
走下去,活下去。
逃亡,每個人的生命何嘗不是一場逃亡。人活一口氣,氣咽下去了,也就不再逃亡,死亡了。那個年代歲月裡,逃亡是對未來的未知與茫然而進行的行走,生與死的較量,饑寒的侵蝕。所以會有再堅強的人最後會妥協。生活是一陣凜冽的風,漸漸侵蝕身體,甚至思維。
政府,不管在哪個時代裡,我們似乎都毫無保留的相信政府。政府也是一如既往的發揮著很少的作用,可能無人能探究其中的原因。遇事兒了,想著熬一熬過一段時間,政府重視了,就有辦法了,但在那個逃荒途中死掉的人呢?運氣不好麼?政府的原因麼?估計不好說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最後的結局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民與國,百姓可以愛國,也可以對國家漠不關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饑荒那個時代裡,或許是執政黨的短期與對國情不熟悉,並不能了解民之向,沒有為百姓謀過什麼福利,反而是敵人「知己知彼」而投中國人之所好利用之。現代社會,國家或許多多少少的有過機會、機遇,可成功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所以,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了解其規則,穿梭於這個國家,可以讓自己有能力去追尋目標。
電影的末尾結局,相依為命的一老一少,慢慢消失在一片白雪中。心中唯只剩下一聲感嘆——天災,亦是人禍;唯有這大地,這天空,白雪知道發生了什麼,見證過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的事情。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裡無人,餓俘山野」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的出來呢?
馮導的鏡頭表現力很強,演員們在出演之前也都下了功夫,張國立老師消瘦的臉龐,李雪健老師眼睛裡的無奈和悲憫,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地主販夫,每一個人都逃不掉。
這是一部嚴肅的電影,即使中間也有些經典的「馮氏喜劇」的影子,觀眾卻很難真的笑出聲來。因為馮小剛導演用18年的時間幫我們留住的,是那些艱難的歲月。
可時間卻如此強大,我們的眼前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卻看不到那些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人正在一點點的逝去,到我們這一代,我們的下一代,又會有多少歷史真正的流傳下去。
一部電影,反應一個時代,
餘下的,也只有一片雪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