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年試筆》
2015年,《新年寄語》
2016年,《新年寄語》
現在,是2017年1月1日的晚上。你好,我是和菜頭。
感覺到了和2016年有什麼不同了嗎?查看了《2017年星座運勢》了嗎?和《2016年星座運勢》做了對比嗎?寫了《2017新年計劃》了嗎?日期修改好了沒有?買好春節的車票了嗎?
這是我在微信公眾號寫作的第五個年頭。鍵盤換了,電腦換了,但依舊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敲,沒有助理,沒有團隊,全靠一個人。這也是我連續第四年寫《新年寄語》,寫到今年的時候,突然發現朋友圈裡人人都在寫,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站在了廣場舞的方陣裡,卻依然覺得自己是在獨舞。
去年,我寫了一個系列:《公眾號創作指南》、《公眾號創作指南(續)》、《公眾號創作指南(再續)》,現在回想起來,在去年我所寫的文章裡面,這個系列是最具價值的。它們完美地符合了我的觀點:可以立即付諸實踐加以驗證的方法。這樣文章不是讀完就結束了,讀者可以自行動手實踐,並且驗證其中的方法和觀點是否正確。縱然在實踐過程中會出現千奇百怪的狀況,但是,我的想法以這種方式可以毫無遺漏地傳遞給其他人。通過這一系列文章,連帶因為讀了這些文章而新寫就的文章,以及各個寫作者在這個過程裡的感觸,彼此的討論和反饋,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作品。
在我看來,這才是所謂的學習。哪怕是一個杯子,如果你沒有親手做過泥胚,感受過它在手中的轉動,甚至都沒有看過別人這樣去做,你就不能說你知道杯子。你知道的僅只是一些概念,一些外形、顏色、材質、功能,你對事物的本體一無所知。
每天面對那麼多資訊,貌似詳盡的「深度文章」、「絕對乾貨」,它們都在把一個人從真實驅離開去,滿足於浮光掠影的表象。最讓我震驚的是,任何一篇文字本應該都是讀者探索和發現的開始,但是在今天,它們最大的功用是作為探索和發現的終結。更不用說,它們在不斷混淆真實,在信息傳播中汙染了所有信道。
所以,在已經到來的2017年裡,我希望所以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儘量用手而不是眼睛去學習。同時,儘可能去找到類似的人,彼此用做事而非交談的方式交流,共同完成一點什麼事情。哪怕是一起搭建一個模型都好,它也遠遠勝過筆墨上交鋒幾十個回合。
我更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在留言裡能儘可能少看到「'我想」、「我覺得」這樣開頭的話。因為能想都已經想過了,想過的都已經說盡了。我更願意看到留言裡有人告訴我說,他做了什麼。攤開你的手掌,讓我看看你掌心的故事。
這就是2017年我對你的祝願!做一個掌心裡有故事的人。
新年快樂!
題圖攝影:Michal Jarmoluk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圖片攝影:Michal Jarmoluk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