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郵箱,但也越來越不願意在電子郵箱裡停留太多的時間。電子郵箱除了證明「我就是我」以及成為我們在網絡上的「通知中心」,基本上可以稱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文|The 308
每當提起中國與Internet的淵源之始,不少熟悉網際網路的人會立刻想起這麼一件事:1987年錢天白教授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從此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這件事固然有其獨特意義,但我們的關注點在於:原來在網際網路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即時通信、搜尋引擎、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裡,電子郵件早就先於它們存在了很多年,並且伴隨著它們的成長一直到了今天。
自然,在此過程中,電子郵件的網絡承載者——電子郵箱也在隨著Internet的發展不斷改進著;從無論是郵箱與個人的關係、郵件收發方式、還是郵箱的形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人們使用電子郵箱的方式再次發生了巨大改變。
最熟悉的陌生人
電子郵件在人們最初的設想中,是作為人與人之間在網際網路上進行溝通的工具;其在現實世界的原型就是傳統信函。當人們把傳統的兩個人之間用來表達情感、溝通心靈、共享信息的書信電子化,從而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運行在網絡之上的時候,其便利性、快捷性和安全性,都是傳統書信無法比擬的。
所以,人們很快就接受了電子郵件,並通過電子郵件彼此寫信,而且到後來由於技術發展,還可以分享圖片、文檔等,甚至到了後來,許多郵件服務商還提供了虛擬賀卡等功能。可以這樣說,電子郵件大大方便和豐富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溝通方式。
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後來的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人們更加青睞在線溝通,更加樂於在社交網絡上針對某些話題互相討論;從而通過網際網路模擬出一個更加靈活和更加便捷的社交場合。電子郵件的溝通功能被逐步取代,走向邊緣化。
但是,正當電子郵件的社交功能幾乎被完全取代的時候,我們卻越來越離不開我們的電子郵箱。
原因是這樣的:由於網絡的虛擬性,當我們在網際網路上享用各種各樣的網際網路服務的時候,不得不在各種各樣的網絡服務提供商那裡註冊帳號;而我們在註冊帳號的過程中,除了提供用戶名和密碼,還被要求提供一個電子郵箱地址。因為網絡服務提供商不僅需要通過郵箱驗證我們的網絡身份,還要為我們的帳號密碼丟失風險提供一個身份證明保障;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服務提供商還可以通過電子郵箱將相關的服務內容通知及時提供給我們。
這樣一來,電子郵箱就承載了我們的網絡身份識別和網絡通知獲取功能;尤其是隨著我們對於網際網路服務的參與增多,我們註冊的帳號就越多,而郵箱承載的身份識別和網絡通知功能就越來越重要。
於是到現在,我們在許多網站註冊的帳號,直接要求以電子郵箱地址為用戶名;我們打開郵箱,看到眾多來自「非人」的網絡通知郵件;我們一條條去查看並處理之後,卻看不到任何一條來自朋友的問候祝福、生活感悟等——那些都在我們手機上的QQ、微信裡。
我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郵箱,但也越來越不願意在電子郵箱裡停留太多的時間。電子郵箱除了證明「我就是我」以及成為我們在網絡上的「通知中心」,基本上可以稱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離開家的孩子
1995年,Hotmail的創始人Jack Smith開始試圖為計算機建立一種可以通過Web訪問的電子郵件服務;此後不久,Web網頁版郵箱憑藉其免費服務和便捷性開始迅速受到人們的青睞,並且逐步形成風靡世界的大潮。中國的一些網際網路服務商也在不久之後加入其中,擁有了一系列的免費的Web電子郵箱服務系統。
於是,在傳統網際網路時代,Web網頁版郵箱成為人們使用註冊、使用和設置郵箱的主要方式。我們如果想要登錄自己的郵箱,必須通過瀏覽器這個網頁工具;在登陸之後,我們除了進行收發郵件之外,還可以在網頁上對郵箱進行功能上的設置,比如修改密碼、綁定帳號、設置參數等等。
自然,隨著技術發展,Web網頁版郵箱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獨特體驗。比如說網頁郵箱可以對郵箱界面進行美化,使用戶選擇更好看的「皮膚」;網頁郵箱可以同時提供音樂播放功能,讓用戶在收發郵件的同時享受音樂。再比如,網頁郵箱同時具備了網盤存儲功能,可以允許用戶把一些文件放在雲端。而且,郵箱容量也在不斷擴展,從一開始的25MB不斷增長,到如今甚至已經不做限制達到「無限」了。
然而上面這一切,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衝擊面前,並沒有什麼卵用。當智慧型手機的風潮開始普及,各大郵件服務提供商都隨之而推出了相應的手機郵箱客戶端。這樣一來,我們通過極其簡單的設置,就可以實現在手機上收發郵件;而且正如上文所言,當電子郵箱對我們的意義已經從溝通功能轉化成為通知中心的時候,我們對於郵箱功能的依賴已經收窄到僅僅通過它來收取郵件了。所以,從功能上來說,手機郵箱客戶端已經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們對於電子郵箱的所有期待了。
那麼,手機郵箱客戶端會徹底取代Web網頁版電子郵箱嗎?不會。因為電子郵箱畢竟有很多收發郵件功能之外的設置,而這些設置只能通過Web網頁版郵箱來實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Web網頁版郵箱的功能更加全面,而手機郵箱客戶端雖然更便捷,也越來越為人所接受,但是它只能承載最主要的郵件收發功能。
我們可以做一個不盡恰當的比喻:Web網頁版電子郵箱就像是一個家,郵件收發功能就像是暫時離家的孩子;它雖然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在手機客戶端上馳騁,而且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是這個孩子不能從根本上脫離這個家。二者本來就是一體的,後者正是前者在手機上的自由延伸罷了。
所以,至少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子郵箱的形態會以Web網頁版郵箱和手機郵箱客戶端兩種主要方式並存。
Inbox的啟示
其實目前的電子郵箱形態除了Web網頁版和手機郵箱客戶端兩種,還有一種存在方式:Wap網頁版。但是這種通過Wap網頁登錄郵箱的方式很有可能被最終取代;因為,作為理念上的先行者,Google在最新推出的Inbox by Gmail(下文簡稱Inbox)已經不存在Wap網頁版了。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在手機上,郵箱客戶端和Wap網頁版郵箱本來就是高度同質化的東西;而且與Wap網頁版相比,郵箱客戶端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節省流量。所以,Inbox放棄Wap網頁版就顯得比較明智了。
但Google通過Inbox想要表達的東西不限於此;它在功能和技術上,都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1、簡約化。Inbox功能上實現了最大程度的簡約,除了收發郵件和通知提醒,沒有任何多餘的功能;在交互界面上,採用了Android 5.0的Material Design界面,卡片式、扁平風,一切歸於簡單。
2、跨平臺的一致體驗。Google為inbox同時推出了郵箱客戶端版本和Web網頁版本。但是在這兩種不同的版本上,Inbox為用戶提供了幾乎完全一致的用戶界面和操作體驗;甚至連按鈕的位置也完全一致。當用戶在電腦上使用Inbox 的時候,整個界面可以隨著瀏覽器窗口的大小而自適應地改變大小,這也就意味著,Web網頁版可以在不同屏幕尺寸的設備上使用,而且操作體驗完全一致。
3、智能化。Inbox在Google強大的技術支撐下,可以智能識別不同類型的郵件並進行歸類,並且可以直接篩選並顯示對用戶最重要的郵件內容。不僅如此,inbox還設置了事件提醒功能,從而變身一個智能通知管家。這一點國內已經有服務商在試圖跟進,但在技術和使用體驗上還有不小的差距。
小結
其實Google之所以在Gmail已經大受歡迎的基礎之上推出輕量型的Inbox,正是基於其對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下電子郵件的功能屬性和發展趨勢的深刻認識。微軟的Outlook郵箱客戶端裡,也有類似的「Focused(聚焦郵件)」功能,也是希望用戶能夠在眾多的通知郵件裡迅速找到真正重要的那些。
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仍舊是信息過剩的時代,所以我們必須從眾多繁雜的內容中挑出那些最重要的東西。Inbox所代表的電子郵箱正在幫我們這麼做,但還不夠,我們必須靠自己。
本文為「科技新知」原創,首發於百略網,轉載請註明來源。
————————————
科技新知(微信號:kejixinzhi)
新媒體公司「新知百略」旗下自媒體「科技新知」系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百度百家、虎嗅網等知名科技博客作者。以犀利的風格、獨特的視角呈現科技圈內大小事,送上最有深度、最具價值的熱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