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藝人」,是臺灣綜藝圈發明的一個詞彙,指那些通過上綜藝節目玩遊戲、講故事來賺錢的藝人。他們每天上電視,但卻不能被稱之為明星,因為他們既不唱歌也不演戲,沒有代表作,被視為臺灣娛樂圈的邊緣人。
楊又穎就屬於這樣的「通告藝人」,她的微博上寫道:臺灣藝人、模特、《大學生了沒》固定班底。和一般的通告藝人相比,楊又穎的收入還算穩定,但她同樣面臨的問題是,一旦觀眾對自己生厭就會失業,可謂朝不保夕。
入不臺灣人喜歡把通告藝人分成幾個等級,按照A到F的字母排序。「A咖」相當於大陸的一線明星,B咖則是那些有相當話題性的藝人,以此類推,E咖、F咖多少帶點貶義。沒有代表作品的通告藝人,特點也是非常鮮明,要麼是外型出挑,要麼是口才驚人,有很好的表述能力,玩得開,具幽默感。
通告藝人的收入都很一般,錄一個節目的收入在250至640元人民幣左右,最高也不超過4000元人民幣,而他們在臺北的租金、服裝、造型、保養,甚至僱傭助理的費用都需要自己來承擔。為了貼補生活,很多通告藝人除了上節目,還去擺地攤,在衣食住行方面也極其節儉。
只能「通告藝人」被稱為娛樂邊緣人,因為他們雖然會上電視,但出賣的是嘴皮子和青春,一旦觀眾對他們生厭就會失業。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出路就是轉行。《康熙來了》的製作人B2透露,hold住姐謝依霖算是相當成功的通告藝人,電影《小時代》讓她一躍成為新晉演員,之後就很少出現在綜藝節目上。
趙正平是《國光幫幫忙》和《康熙來了》的常駐藝人,他表示,臺灣通告藝人生活很艱難,大部分人幾年就混不下去了。「在這行呆了五六年以上的是不會想要離開的,人脈都累積在這裡,所以他們好多轉行做經紀人、助手;那些沒有做滿5年的看到這行沒前途,就會離開,仗著能說、能演、能唱、能跳,去做業務,拉拉保險什麼的。通告藝人這一行,很可悲。」
(新民晚報原標題:娛樂邊緣人靠賣嘴皮子和青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