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在正規的大藥房看到了這款包裝精美、宣傳廣告誘人的咖啡時,一定想不到它的製作過程如此荒誕,更想像不到在其中加入了有毒有害的「他達拉非」。
那麼,這款「毒咖啡」是如何進入生產線流入市場,並層層過關一路通行的呢?
李某為「同樂瑪卡腦」咖啡尋找的生產廠家是廣西梧州某保健飲料廠。鍾某是該飲料廠的負責人。2015年年底,李某找到鍾某,希望他為自己研發的咖啡進行貼牌加工。
就這樣,兩人開始合作。李某提供原料,鍾某的工廠將原料進行簡單混合、烘乾、攪拌後,裝入由李某提供的小包裝袋中製成成品。最後,按李某的指示發貨給同樂公司。這樣一個流程的背後,是李某的三無產品進入了正規工廠,出廠時已經披上貌似合法的外衣。
按照規定,生產廠家需要將產品送到正規機構檢驗後才能拿到產品檢驗合格報告。通過有毒有害物質並不是一個常規檢驗項目這一「竅門」,「同樂瑪卡腦」咖啡從廣西梧州市某檢測公司獲得了產品合格的檢驗報告。就這樣,「同樂瑪卡腦」咖啡帶著產品合格證順利出廠。
接下來,同樂公司開始通過線上微信群、小程序、線下開專營店等多種渠道進行銷售,目的是要在全國各地展開營銷合作,進軍各大藥店和超市。
李某從生產廠家獲得的各類資質證明不僅給同樂公司壯了膽,也的確讓這款「毒咖啡」遊走市場時暢通無阻。本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類資質許可證明,卻通過非法手段獲得後成為「毒咖啡」的「護身符」。
在三年的「同樂瑪卡腦」咖啡經營中,同樂公司曾幾次被監管執法部門發現漏洞:2016年年底,曾因銷售方式涉嫌傳銷被湖南祁陽縣食藥監部門行政處罰;2017年,因包裝問題分別被深圳市龍崗食藥監部門、工商部門行政處罰。
在李某看來,行政處罰不是問題,交了罰款就沒事了,他們「罰得起、擺得平」。關鍵問題是「他達拉非」。
非法添加的「他達拉非」是李某從武漢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祝某手中通過微信聯繫方式購買的。截至祝某被捕時,他已經非法銷售「他達拉非」原料藥近百公斤。這些原料藥分別流向11家食品銷售企業。祝某手中的「他達拉非」原料藥並非自己生產的,而是從位於江蘇徐州市銅山鎮的一個非法生產窩點購得。僅2018年1月至10月間,這個非法窩點就生產、銷售「他達拉非」原料藥3400公斤。
截至2019年6月,慈利警方的偵破成果已擴大至涉案企業20家、查獲各類含有「他達拉非」有害有毒食品200餘萬份,涉案金額上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