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黑鏡》
關於劉鑫與江歌的案子,網上有太多的眾說紛紜。今天我只想從劉鑫的角度討論一下她到底為什麼激起了大家這麼多的憤怒,甚至超過了對兇手的恨。
1. 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幹什麼?
邁阿密大學的 McCullough 教授研究人類的原諒行為(forgiveness),即什麼時候受害者才會原諒侵害者。
他的研究指出當一下幾種情況出現時,受害者才會真正原諒被告:
1)來自於侵害者設身處地為被害人著想,真正能夠共情,體會到被害人的辛苦,飽含愧疚的道歉,而非簡單一句「對不起,我錯了」;
2)受害人重新認識侵害事件,將其嚴重程度減輕,他們也更容易原諒侵犯者。記住,這裡必須是受害人自己說「我也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絕對不是劉鑫或劉鑫父母說,這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McCullough 也指出最真誠,最能獲得原諒的道歉包括說「對不起」,同時為做錯的事情進行彌補,主動承擔責任。這能如此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進化原則:道歉使得犯錯的人在一段關係中看上去更加難得可貴,同時也使受害者不必太擔心再次受到傷害。大眾真正憤怒的可能是你道歉不走心,何來對你的原諒。
2. 見死不救,這個世界不會好了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理論,稱為「Just world hypothesis」, 每個人都願意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當不公平的現象發生時,他們會試圖通過各種方法來解釋這些不公平的現象,例如責怪在事件當中的受害人(受害者有罪論,被殺死於傲慢,被強姦因為風騷等)。這樣做的好處可以提升自尊,控制自身的恐懼感,樂觀面對世界。
而江歌事件中,江歌沒什麼可被責怪的,恰好又出現劉鑫這樣一個不地道的朋友,對劉鑫的指責則恰恰可以降低人們自身的恐懼感和焦慮感。
雖說兇手才是一個更惡劣的因素,而且是這個血案的主因,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遇到一個會殺人的瘋子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劉鑫這樣的無義之朋反而可能是生活中更常見的。
人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受害者江歌,覺得我只要剔除了劉鑫這樣的朋友,確保我的朋友不是這種人,我就可以得救了。
(你們有多少人問了自己的朋友會不會開門?反正我是問過朋友,他說了要給我開門的)
3. 面對死亡,我們如何應對
在這個事件中,另外一個抓人的點在於「死」。
想像一下,如果僅僅是一個人為了幫助自己的朋友,被朋友的前男友打了一頓,可能並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
「死亡」引起的效應則要大得多。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恐懼管理理論)提出,當死亡焦慮被啟動時,被試為了對抗由死亡所引起的恐懼感,他們會啟動相應的世界觀防禦。世界觀防禦會導致他們對犯錯誤的人給出更嚴厲的懲罰。如下圖
和第二點結合起來,死亡焦慮 + Just world hypothesis 可能導致的結果無異於核彈爆炸,劉鑫不死不足以謝天下(於是他們的世界觀得到了維護,世界依然是那麼可愛)。
有人說他理解劉鑫人性中的軟弱和自私,請公眾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劉鑫;但我同樣理解公眾心中的恐懼、焦慮甚至憤怒,因此也請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公眾。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