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公公來重慶看孫子
▲婆婆發的朋友圈和公公發的朋友圈
▲今年春節,婆婆帶著孫子回老家
▲公公在家一個人做的飯
我(重慶晚報記者趙璐爽)公公的朋友圈很怪,全部都是發的自己做的菜和每天散步的截圖。婆婆的朋友圈更怪,每一天發的都是孫子,多的時候發十幾條,少的時候發兩條,一共發了1620條小視頻,全部都是我的兒子,沒有其他內容。他們朋友圈的背後,藏著各自不同的愛與感情。其實,他們和眾多讀者的父母一樣,對家人的愛、對子女的愛,很單一、很單純。
婆婆在重慶
1620條全是孫子
我丈夫是江蘇省揚州市人,我們大年三十當天趕回家,公公為了讓我們可以吃上年夜飯,自己親自做上了。我的記憶裡,59歲的公公是大男子主義,婆婆總是說:「結婚幾十年,醬油瓶倒了,他都不會扶起來。」
婆婆這兩年一直在重慶照顧我們,從2015年5月23日,我的兒子「豌豆」出生後,公公變成了「留守公公」,偌大的江蘇家裡,只剩下他一個人。婆婆剛走的那一個月,每晚10點孩子熟睡了後,婆婆總問同樣的話:「老伴,你今天去哪裡吃飯的?你出去鍛鍊身體沒有,我不陪你散步,你也要自己散步,不然你三高降不下去。」
因為孫子,還沒有退休的公公只能留在江蘇老家,婆婆到重慶帶孫子之前,結婚30年的婆婆和公公很少分開過。
每一天,婆婆都會記錄孫子的近況,然後發到朋友圈裡,這樣遠在江蘇的公公就可以隨時拿出手機看。
「今天去遊樂園玩了,快轉過來,我給爺爺拍一下。」婆婆每天都會這樣念叨,只要是孫子有趣的、新鮮的、讓人發笑的,她都會立馬拿起手機記錄,生怕遠在江蘇的爺爺錯過孫子的一點一滴。
婆婆的微信是2015年5月23日、孫子出生那天申請的,裡面1620條微信朋友圈裡全部是孫子,再沒有其他任何主題。
公公在江蘇
只有散步和做飯
公公的朋友圈,每天記錄著自己散步的路徑和自己做的飯,也沒有其他主題了。「我得讓你媽在重慶放心,我在江蘇一個人會做飯了,也每天堅持在散步!」公公是個不愛用手機的人,因為婆婆在重慶,他希望讓她放心。
2016年12月11日,公公開始學做飯,這是他第一次做飯,這幾十年都是婆婆照顧他,婆婆在重慶看見後高興地說:「還是孫子改變了他,我跟他說以後要來帶孫子,別每天出去吃,身體不健康給兒女添麻煩。」他每一次做飯都要記錄給婆婆看。
在重慶,婆婆喜歡站在窗前往長江看:「和我們那邊的高郵湖真像。」
小區裡總有重慶老太婆問:「你一個人在這裡,不想老伴嗎?」婆婆眼眶變紅,她總是說:「沒事,老伴就快退休了。」
我知道,她想家,但她從未提過要回老家。我對婆婆說,「媽,你回老家玩一下吧,我請一個保姆,你回去陪陪爸爸。」
「不,保姆我不放心,你爸爸也不放心,他一個人沒事,孩子這麼小,換人帶可不行。」這就是偉大的父母,這是我不提倡的母愛,父母迎來老年生活,卻不得不兩地分居,獨自來異地帶娃,留下獨自在家的老伴,作為兒女太愧疚,我更覺得殘忍。
今天,
我和老公就要回重慶上班了,
我把兒子留在了江蘇老家,
讓他們三個人呆久一點,
婆婆送我們的時候對我說:
「你想兒子了,我們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