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帶「五寶」,筷子、飯盒、手絹、水壺和環保袋,每周在學校和社區各舉行一次「資源回收日」活動,生活中處處注意垃圾減量,幫鄰裡街坊置換廢舊物品,家裡成了中轉站,被大家笑稱是「破爛王」……家住民治的許楷楠是個「環保達人」,這些年堅持下來不容易,她也遇到不少異樣和不理解的眼光。但許楷楠堅信一點:我們每個人都在產生垃圾,每個人都有垃圾減量和分類的義務,都有責任去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許楷楠原來在一家環保企業工作,女兒出生後,她放下公司裡的事務回歸家庭。不過此前的職業所培養的敏感性還是影響著她。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能做些什麼?」四年前,許楷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許楷楠住的小區有3000多戶人家,她首先想到,能不能通過自己帶動鄰裡街坊減少垃圾產生量?起初,她組織幾位居民帶上小朋友,每周在小區人流量最大的商業街進行宣傳,舉著寫有「少用一次性物品」「多用環保袋」「不要浪費糧食」等字樣的牌子,同時還對街上的垃圾進行清理。活動中,一些居民的觀念開始改變,還有人自願報名參與活動。
後來,許楷楠想到許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把老舊、閒置的物品直接扔掉,這無疑給垃圾處理產生了負擔。怎麼讓其中一些物品流動起來,避免浪費呢?她在小區組建了一個置換物品的微信群。最開始,只有幾十個人在裡頭,但隨著這個微信群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今成員已達500人,其中不僅有小區的居民,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環保專家和環保志願者。大家不僅在群裡進行物品置換,還常常交流環保知識,分享節約資源的經驗。
「現在家裡還堆著不少可回收的物品等著轉出去,大家說我是破爛王。」許楷楠笑著說。
許楷楠和記者分享了她和8歲女兒的一次對話——她問女兒的夢想是什麼,女兒的回答是「希望沒有垃圾」。
的確,這些年來,許楷楠的環保行動深刻地影響了家人。出門一定要帶「五寶」——筷子、飯盒、手絹、水壺和環保袋,不浪費糧食,不積存食物,用果皮製作而成的酵素代替清潔劑……許楷楠說,在外喝飲品,為了不產生一次性垃圾,自己和家人都會讓店家裝在自備的水壺裡。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一些餐飲店講究「標準化」,並不願意這麼做,店員甚至會投來異樣的眼光。這也是許楷楠覺得遺憾的一點,她希望未來社會的環保氛圍會越來越濃厚。
許楷楠認為自己和家人的實踐也是許多普通家庭能夠做的,她說,「這是一場和習慣性浪費行為抗爭的戰鬥,要改變原有的思想,垃圾減量分類從源頭做起,就是要落實到每個普通人身上,這件事離我們並不遙遠。」
除了社區,學校是許楷楠宣傳環保的另一個「主陣地」。前年,女兒成為行知實驗小學的首批學生,她也聯繫上學校,提出希望在校內開展相關主題活動。起初,她每天到學校協助食堂把廚餘垃圾分出來,去年底,許楷楠每周在學校開展「資源回收日」活動。最初大家並不熟悉垃圾分類,參與活動的人寥寥無幾,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如今每次開展活動現場都會排長龍,孩子們還會直接參與垃圾分類的整理和打包工作。
一路走來,許楷楠覺得快樂大於辛苦,也表示自己正在準備申請成立龍華區零廢棄促進會,希望由此發動更多的民間力量加入環保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