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黑色」開頭的字眼,大多沒好事,但「『黑色』星期五」每年卻都夯到紅火。(Getty Images)
23日是年底購物重點日期之一的黑色星期五,但美國歷史上舉凡任何有「黑色」開頭的字眼,大多沒好事,為何大家每年還是期盼黑色星期五到來?
「紐約時報」報導,如今黑色星期五意味恣意血拼、消費者可以享受便宜折扣,店家則準備賺進大把鈔票,但其實以前不是這樣的。
就「黑色」開頭的字眼來說:
黑色星期一,是1929年股市大崩盤「黑色星期二」的前一天,也是1987年股市更大崩盤的當天。
黑色星期三,是1954年美國東岸空中交通大混亂的當天,也是1992年英國政府被迫將英鎊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的同一天;
黑色星期四,用來形容許多不幸事件,包括野火延燒、爆炸案、運動隊伍在比賽中慘敗等。
至於黑色星期五,英文字彙網站Vocabulary.com執行製作人齊默(Ben Zimmer)曾經研究過這個字眼,他指出黑色星期五與感恩節後購物的關連,始於1960年代的費城,但一開始也不是正面含意,因為龐大購物潮帶來的龐大車流,導致交通打結,讓當地警方很頭痛。
費城商家原本想換個名詞,變成偉大星期五(Big Friday),但也沒什麼效果。
不過,費城與其他地方的零售業者,後來把黑色星期五的意思轉了個彎,意味當天的營業成績會從黑字(虧損)變成紅字(賺錢)。
「黑色星期五」含意重新包裝後大大成功,使得更多商家想要把這一天購物日,擴大為感恩節當周的好幾天購物季,因為年底購物旺季的競爭愈來越激烈。
到了2005年,線上零售商把感恩節當周星期一定為「網絡星期一」(Cyber Monday),在那天提供高額折扣給假日購物民眾。美國運通在2010年喊出了「小企業星期六」(Small Business Saturday),鼓勵大家在黑色星期五的隔天去本地的獨立商店消費。
但是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幾天永遠都是感恩節。
來源:世界日報編譯劉煥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