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報喜,龍騰盛世!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當天晚上,埔寨鎮舉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燒火龍」表演活動,在該鎮火龍廣場燒了4條火龍,今年更是盛況空前,吸引了梅州、潮汕、珠三角、港澳等地區的十萬餘名觀眾進場觀賞。
當天下午4時多,觀看火龍表演的人接踵而至,近千名從珠三角和港澳地區來的遊客和攝影發燒友和數十家媒體記者也端著「長槍短炮」四處走動,隨時捕捉精彩鏡頭。
待夜幕降臨之時,「龍身崬」人群已擠擠攘攘,期盼著「火龍出洞」。7時許,參加表演的村民把「火龍」連接好,由鑼鼓隊帶隊,火纜隊護送前往龍身崬火龍廣場準備表演。
本次表演的火龍,分別來自該鎮埔東村一條,遠一村一條,柑園村兩條,共4條火龍。千呼萬喚始出來,晚上8時,埔寨火龍廣場人山人海,「燒火龍」活動正式開始,火纜隊、喜炮隊、鑼鼓隊引出「火龍」,先繞場三周,向觀眾致禮。
隨著 「火龍」被點燃,幾十名赤膊壯漢手擎「火龍」,在繡球的逗引下繞場舞動,而「雄雞」、「金鯉」、「龍蝦」等則爭當先鋒,在前開路。
突然,金龍吐出串串金珠,龍身閃爍,發出五彩繽紛的火花。擎「火龍」的勇士們光著臂膀,任由火花灑在他們的身上。「火花濺到皮膚上起皰,寓意著錢財和好運。」當地一位參加過七次 「燒火龍」活動的村民如是說。10分鐘左右,一條龍燃燒結束,另外三條依次出場,爭奇鬥豔。當晚,埔寨火龍廣場共燒了4條「火龍」,在煙霧繚繞間,火龍廣場變身歡樂海洋,「燒火龍」活動達到高潮。
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曼妙景象讓人嘆為觀止,讓很多來現場觀賞的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內附精彩表演視頻)
據了解,聞名海內外埔寨燒「火龍」是該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相傳,早在清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每年元宵之夜舉行火龍表演活動,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2008年「埔寨火龍」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