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傢伙的聲音:韓國三大未解謎案的銀幕重現

2021-02-19 河西學渣

Vol:1095

 

那傢伙的聲音:韓國三大未解謎案的銀幕重現

 

「所以我的琴音變為悲音,我的簫聲變為哭聲。」

——《約伯記》第30

 


今天的推送是講一部韓國的懸疑片,同時也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作品——《那傢伙的聲音》。

1991年1月29日,在首爾鴨歐亭被綁架的9歲小孩李炯浩,44天後在漢江邊上他的屍體被發現。這起案件中罪犯用周密的計劃擺脫了警察的搜捕,並用威脅電話沉痛的打擊了李炯浩的父母。當時這起案件同「青蛙少年失蹤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被稱為是三大未破要案。這起案件很遺憾的已過15年訴訟期限。1992年SBS紀實節目《想知道真相》節目中導演樸鎮彪作為副導演參與了「李炯浩被誘拐事件」的製作,當時他感到非常震驚和憤怒。他決心要把這件事情拍成電影,要讓國人不要輕易忘記這件事情。

 

所以,在訴訟期過去之後,即便是犯人落網了,也不能夠對犯人提起訴訟,追求其責任。但是法律到不了的地方,也許道德和輿論可以,所以《那傢伙的聲音》出來了,作為電影讓觀眾們去記住那個壞人的聲音,不要讓他敢心安理得地在世間存貨。

薛景求是當時韓國最有名的電影演員之一了,無論是演技還是氣質,我認為都是最一流的水準了。他參演這部作品,也是讓這部作品的水平提升了不少。其實單純地從追兇故事來說,對比於同樣是未解謎案的《殺人回憶》,這部作品要沉悶殘缺得許多。所以,講故事也好,說故事的內容也罷,我們需要的是對於故事能夠有一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點《那傢伙的聲音》顯然是做得不到位的,導致了故事很難讓觀眾有耐心看下去。

對於推兇的故事,結果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這個故事過程的刻畫要讓人有興趣看下去。「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八個字或許聽上去很有力,但實際上卻因為這八個字而會讓觀眾產生更多的期待以及同事件原型的比較。走出敘事上的束縛很重要,但很多人一提到要改編就開始自己畫地為牢了,這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不過,《那傢伙的聲音》在我看來是意義大於形式的作品。其實拐賣和綁架在國內外都是很常見的犯罪行為,這些犯人的行徑可惡讓人憎恨至極。而因為這些行為引發的對於超過特殊案件而上升到一般層面的討論,卻是缺失和低質的。很多時候,大眾因為憤怒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忘記了事件出現之後更需要好好反省和思考,避免同樣的悲劇再一次地產生。

從《那傢伙的聲音》《殺人回憶》這樣的對於真實案件的改編,到後來的《素媛》《熔爐》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我們可以看到聽到並且想到和做到。從生活提煉到作品,又讓作品回歸到生活。我想這些才是好的作品帶來的意義吧,而有這些意義之後,又會讓作品更加散發出魅力。

 

《那傢伙的聲音》在結尾的處理上,顯然是上了一個臺階了。我們對於罪犯的形象,可以有自己的想像。而姜東元的結尾亮相,在我理解更像是一個模糊的定位,因為沒人猜得出罪犯長什麼樣子。在當時運用了最頂尖的技術依舊沒有結果的時候,或許會讓人覺得無力,但是將其深刻銘記於內心,那麼在未來一定會有迴響吧。

像是白銀連環殺人案件,也在這麼多年以後得到了解決。

真的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如果真的做了罪行,那麼一定會被抓的!篤信內心的正義,去堅持人間正道。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