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又一個逢周日開市的運城天主教堂古玩地攤市場,編者照例到此在故紙堆中淘寶。
作為一名七零後,對於書信這種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載體自是熟悉不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書信往來頻繁,而當時也正是郵局發展的黃金期,信件投送量巨大,那麼,你還記得當年的信件資費是幾何?
那時候,通訊手段還很單一,且費用較高,打長途電話要到營業廳預先登記再排隊等候,話務接線還是人工轉接,發電報的話,也是人工受理,並是按字收費,人們一般都是緊急情況下才使用。
相比之下,寫信既方便又便宜,很多人便藉助這一主要人際溝通工具,提筆在紙上寄去思念,收到平安。
在編者的記憶深處,那個時期也熱衷於同遠方筆友們書信往來,在市內的鳳凰路鐘樓郵局、河東路經委郵局、工農路棉科所郵局等處,多留下興衝衝的寄信足跡。
還曾記得,當年投遞平信,或是塞到郵局外的「郵政綠」郵筒裡,或是塞到郵局櫃檯內的投信口,如果是掛號信,則是在郵局營業窗口交寄,並收到郵局出具的國內掛號函件收據。
也還記得,如有重要資料,寄信人往往在信封封皮標註上「內有照片,請勿折」等字樣,寄送明信片、賀卡等同理,在那個幾分錢或者幾毛錢一張郵票的時代,人們就是如此認真對待和重視。
一個窄窄的信封,一張小小的郵票,一頁薄薄的信紙,凝聚著萬千思緒和情懷。
雖然從前車馬慢,但花點時間寫信,花點時間讀信,仍是如此愉悅又值得等待的事情。
不為什麼,只因那一筆一划由心到手流淌出的一字一句,或是報平安,或是聊生活,或是談理想,都是親人的溫情,友人的惦念,戀人的思念。
尺素傳情,見字如面,這就是書信的魅力。
時至1998年,郵電分家分為郵政系統和電信系統,後來電信系統又分家,分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
大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書信漸漸少了,行動電話逐漸成了人們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更讓社交變得輕鬆、直接和快捷。
如今,郵局除了主要遞送一些商業函件外,私人信件已減少許多,也喻示著寫信的日子離我們正越來越遠。
歲月流轉,情懷依舊。
那麼,你還懷戀從前那些寫信的時光嗎?
還記得那份寫信、寄信、收信時的心情嗎?
還耳邊迴蕩著「記得常寫信給我」的叮囑聲嗎?
而今天,又還有多少人始終在寫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