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珠子:珠襦

2021-02-20 拾器古珠


「珠襦」並非滇文化所獨有的斂葬方式,從資料看來它最早可能來自埃及和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王墓。在考古資料當中這種用成千上萬顆形制各異、材質不同的珠子穿起來的所謂「珠襦」最早出現在埃及舊王朝時期的墓葬中。

「珠襦」在我國最早的說法出現在漢代,珠襦也是生前的裝束,而且是比較正式和奢侈的「盛服」。廣州南越王主墓室曾出土一套數以千計的玻璃珠、玻璃貝、金花泡、金素泡、鎏金銅泡、銀泡縫綴起來的珠衣,作為基底的織物已經腐朽,但是珠子和花泡上大多殘留有絲絹的痕跡。這也許就是《漢書》當中「太后被珠襦」類似的裝束,很可能墓主人也用於生前的穿著,死後跟隨一起入葬。


漢時興盛的玉器貼身之葬,源於當時迷信玉衣能夠保存屍骨不朽的說法。滇文化的珠襦在內涵上很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在形式上借用了西亞的傳統,這可能與古滇國對於中原人而言屬蠻夷而無佩玉等級的傳統有關,也跟當地出產的材質和地方風俗有關。


西方葬俗對「珠襦」在形式上的影響比較明顯,滇文化的「珠襦」中不止一種珠子的形制與西方珠飾有關。這種所謂「四方纏繞」形制的珠子最早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和伊朗高原,這種形制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雖然我們已經無法了解當初的意義,但是在數千年裡,這種珠子又經歷了材質的多種選擇,除了黃金、銀、鉛錫合金,還有玻璃、費昂斯和瑪瑙等等。這種現象表明,由一種固定符號支撐的美術形式,其形制的變化往往比製作它的技術變化要慢得多。這種現象在古代中國玉器形制和珠飾中也是一樣的。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投稿:100271066@qq.com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加微信:ltgwcity

拾器格物|古珠傳飾

博覽古今鑑千秋◎收藏天下賞萬物

- END -


今古傳飾-和田玉

ID:jgcs003

總有一款:屬於你!


翡翠|和田玉

點擊「閱讀原文」,歡迎進店逛逛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