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的一天,寶雞市民李先生在渭河公園被一隻蜱蟲咬傷了。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李先生的傷口依舊又痛又癢。據悉,遭遇像李先生這種情況的市民並非一人。
晚飯後渭河公園遛彎
一隻蜱蟲趴在小腿上
6月2日下午,家住金陵新村的李先生吃完晚飯後照例前往離家不遠的渭河公園遛彎。夏日的渭河邊水草豐茂微風徐徐,公園裡乘涼嬉戲的遊人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突然,正坐在路邊石凳上休息的李先生感到小腿處一陣刺痛,低頭一看,只見一隻玉米粒大小的青灰色圓形蜱蟲正趴在自己的小腿上,李先生當時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隨意地用手將蟲子從腿上剝掉後也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我喜歡戶外運動,平時被蚊子叮咬後基本不用塗抹藥膏就自行好了。」一向對自己的身體素質很有信心的李先生這次卻有些措手不及。
當天被蜱蟲叮咬後沒多久,李先生被蜱蟲咬過後的傷口便隱隱約約一陣刺痛,叮咬過的地方又紅又硬,傷口周圍痒痒的。三天後,李先生渾身長滿了米粒大小的紅色疹子,又痛又癢並伴有發熱症狀,李先生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如今一個月時間過去了,蜱蟲咬過的傷口已經結痂但依舊又硬又癢。據劉先生講,近日劉先生的朋友在渭河公園也遭遇了類似情況,為此劉先生大為光火,甚至要求公園來一場殺蟲行動。
被蟲子叮咬時
千萬不要將其「一巴掌拍死」
在渭河公園上演一場滅蟲大行動聽上去有點滑稽。夏日已到,如何在戶外預防昆蟲叮咬,學會在被蟲子叮咬正確處理,才是比較靠譜的。
寶雞市第三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何雪雁給各位支招:
蜱蟲一般在4月到10月間活動頻繁,人體頸部、耳後、腋窩、頭部或大腿內側等部位是蜱蟲最「青睞」的部位。
若被蜱蟲叮咬,一定要用酒精反覆刺激或者用香菸的火去燙蜱蟲身體,千萬不要生拉硬拽,否則蜱蟲就會「捨生取義」把口器遺留在皮膚,從而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病痛。
市民外出遛狗時,要特別注意以防寵物狗被蜱蟲叮咬,並將蜱蟲帶回家中。另外,經常在野外作業的工人、垂釣愛好者和喜歡露營的市民,不能大意。
進入野外或草木茂盛的地方,最好穿小腿褲或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注意頭、頸部的保護。最好戴帽子、扎圍巾。
此外,何雪雁醫師還特意強調,進入夏季,寶雞市除了蜱蟲之外,隱翅蟲、蟎蟲、跳蚤、蚊子等昆蟲對人體的危害也較大。
遇見蟲子叮咬時,市民要注意千萬不要將其「一巴掌拍死」,否則害蟲的毒液將留在皮膚上,使感染面積擴大。被蟲子叮咬後,可以在傷口周圍塗抹肥皂或清涼油等驅蟲物品,隨後相應吃一點抗過敏或解毒的藥物即可。若情況嚴重,則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