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剛剛看了新版《女伯爵》,讓筆者感受到了莎士比亞時代的舞臺感。女主角巴託麗夫人為了追求堅貞的愛情,讓自己的青春不流逝,痴迷上了處女的鮮血,她認為處女的鮮血可以讓她變得年輕,於是愈加喪心病狂。最後終於自我毀滅。
影片中巴託麗夫人在年少時因為犯了家族大忌,與一位家族的僕人偷情生下了孩子,當孩子出生那一刻,都沒讓她看一眼。後來丈夫在戰爭中死亡後,她一個人獨居在孤堡裡,寂寞縈繞著她,一次偶然,她遇到了比她小十多歲的情人,從此墜入愛河,在愛情中漸漸迷失了自我,為了挽留住青春,挽留住來之不易的愛情,迷戀上了處女的鮮血。一次意外,她感覺到用處女的鮮血擦臉可以年輕,於是無數個無辜的少女成了被害的對象。用機器絞出的鮮血,鏡頭感十分強烈,從機器裡滴出的鮮血,加上機器發出的吱吱聲音,讓觀眾感到毛骨悚然。女伯爵愈加喪心病狂,少女們一個接著一個的失蹤,讓整個影片恐怖氣氛異常強烈。
《女伯爵》帶給觀眾的是理解和同情。德爾貝在表演上注重細節的微妙變化,內心情感的處理;作為導演和編劇的她,又讓這部影片富有戲劇的張力。情人的出場和收尾,孤女與蒼蠅的前後呼應,最後一場冷靜的控訴獨白,讓影片的立意升華,超越了那些只知道鋪陳服飾和布景的好萊塢古裝片。「姐弟戀」被拆散引發出的道德拷問,也是引發深思。
看上去女伯爵是個女吸血鬼,可是成為女吸血鬼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筆者看來,主要與其個人經歷有關,少女時經歷了不堪一幕,成年後又面臨喪夫後的孤獨,遇到心愛之人又遭遇背叛,這一系列的經歷都構成了她日後變態的人格動因。現實社會中,形成吸血鬼型人格的原因也是與個人情感經歷有關。舉例,比如某個人在情感上遭遇欺騙,而且是接二連三地,他可能就不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真感情,於是他也變成了吸血鬼型人格,別人騙他,他也騙別人。把前一個宿主的血榨乾後,再尋找新的宿主。比如,某個人在個人經歷時在金錢上虧錢,或者被騙了錢,他日後的表現可能就是在金錢上形成吸血鬼人格,在金錢的索取上榨取身邊人,利用完之後一腳踢開,再尋找新的宿主。
這種吸血鬼型人格其實是非常可怕的,對自己和他人對社會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時間長了,這種人格的人在心理上會形成一種慣用思維,榨取最後一滴血,這其實是異常恐怖的變態人格。當然,與其個人經歷有關,更恐怖的是,這種人格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吸血鬼型人格。久而久之,下場就是影片中的巴託麗女伯爵。
影片的結尾其實很唯美,女伯爵選擇割腕結束自己的生命,鮮血圍繞著她,她美麗的臉龐在鮮血的襯託下,有一種悽楚的美感。影片的整體表現形式仿佛有一層迷霧在籠罩,卻處處暗藏殺機,把一個血腥的老故事拍得細膩、悽美,值得稱道!
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