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後,作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出錢出人支持宗主國,印度士兵奔赴各大戰場,四年下來,戰死了兩萬多人。
印度大力給宗主英國輸血,希望英國看在自己恭順的份上,賜給一點自由。但結果,戰後的印度不但沒得到自主,反而遭到變本加厲的奴役。
眼看阿富汗和波斯都擺脫了英國控制,印度人不禁也想爭取自由。
為了鎮壓印度的獨立運動,英國頒布了《羅拉特法案》,規定殖民政府懷疑誰,就可以任意逮捕誰,且無須審判,就可長期監禁。
依照這個法案,英國殖民政府逮捕了兩位印度活動家。
1919年4月13日,在旁遮普的阿姆利則市,兩萬多印度人在廣場集會,抗議這個法案。結果英軍直接開來裝甲車,命令士兵對人群開槍。阿姆利則慘案激怒了印度人。
此時的印度國大黨領袖正是「聖雄」甘地。甘地原本信仰印度教,後來到英國倫敦留學,又曾到過種族歧視嚴重的南非,是一位開眼看世界的印度知識分子。他既對先進的歐洲文明有所了解,又深愛著印度這片土地和傳統文化。當英國殖民者亮出屠刀的時候,甘地認清了殖民政府的本來面貌,決心帶領全國人民,鬥爭到底。
但是甘地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動用武力。他認為武力只能帶來更加血腥的報復,一定要採取 「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來對英國鬥爭。
具體怎麼做呢?那就是所有印度人都和英國儘可能斷絕關係:不跟英國人做生意,不給英國人納稅,不做英國殖民政府的官,不到英國人的學校上課,不買英國貨。另外,還有絕食、靜坐、集會。
為了帶頭做榜樣,甘地在1920年辭去了英國政府授予的勳爵和勳章。隨後,印度人當官的辭職,學生退學,全印度掀起了非暴力不合作潮流。
英國人頓時被鬧得焦頭爛額,人仰馬翻。鬥爭初見成效。
不過,1922年2月5日,在喬裡喬拉這個村子,幾千農民發生暴動,燒死了22個警察。甘地聞訊非常悲痛,他覺得自己的非暴力原則被踐踏了,於是,他讓國大黨通過決議,譴責這種暴力行為,並無限期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幾年後,世界發生大規模經濟危機,英國加緊搜刮印度,在印度搞食鹽專營。
於是,印度國大黨在1930年發動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帶領印度人跑到海邊,自己動手從海水裡煮鹽,而絕不買英國人的鹽。當時,甘地已經60歲了,由於多次絕食鬥爭,身體很差。可他堅持參加繁重的煮鹽勞動,這讓印度人非常感動。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全國的非暴力運動再次風起雲湧。
甘地的理念就是要排斥一切暴力,用印度的柔軟去戰勝英國的強橫。而通過這種法子,甘地還真的是沒流多少血,就逐漸把印度大部分人團結起來,讓英國人也不由得多掂量下,也使得印度向著獨立國家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