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襲來,醫務人員是身姿最美的「逆行勇士」。作為民營醫療機構代表企業之一,位於上海紫竹高新區內的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就有很多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巾幗英雄。
我叫楊汝威,今年23歲,是武漢美年大健康礄口分院的一名導檢員。武漢美年大健康為響應武漢市、區非公醫療機構協會的號召,組織第一批志願者出徵抗疫一線——武漢市漢陽醫院,首批志願者共6人,其中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那一位就是我。
1月28日,得知徵集志願者,我給院長發信息說:「如果是去醫院支援,我報名。」那時,我還沒有告知父親,我已請戰出徵。
2月2日晚,當我在第一批志願者出徵抗疫一線——武漢市漢陽醫院,首批志願者名單裡有我的名字,我開心壞了,卻又擔心起「我父親會不會不同意」。果不其然,父親在得知我明天一早將要出發,不僅劈頭蓋臉把我罵了一頓,還說「明天一早我就在門口守著,你敢出門試試。」
而在1月底時,我就每天都叮囑父親不要出門,還故意把疫情說的很嚴重,讓他警惕,重視預防。而當他得知我要每天接觸確診患者時,他的擔憂、害怕,我都理解,但我還是一心想去。
2月3日一早,我拖著行李出發前往醫院附近的隔離酒店。出門前,父親對我說「萬事小心」。
去醫院的第一天,我很緊張,有些手足無措,怕拖後腿、怕幫倒忙,好在第一天的主要工作是熟悉環境和體力活,拆床、鋪床、換床單,以及在老師的帶領下換藥、熟悉流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第一次穿上全套防護的時候,我才真的能夠體會醫生、護士們在一線奔波到底有多辛苦。第一次穿好全套防護用了十幾分鐘,防護齊全才走進病區。不過4個小時的時間,防護服裡面的衣服袖子整個溼透了、後背也都溼透了,悶在裡面,像是蒸了桑拿。
沒過幾天,我已經越來越熟悉日常的工作,也清晰地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做些什麼。穿上防護服便加入戰鬥,很多工作循環又循環,忙碌、充實、卻有一點點自豪。原來除了「在家不出門」,我還可以用別的方式為武漢做貢獻,哪怕是一點點也好。
醫院裡有一位閒不住的老爺爺,他是重症患者,有時候意識不清,但他喜歡按鈴,一晚上可以按好幾次,每次都是小聲問「能不能給兒子和老伴打電話,問問情況。」他和老伴都是確診病例,在不同醫院隔離,家屬也沒辦法探視。他說自己母親活到了94歲,他不知道他有沒有那種運氣。我強忍住不讓眼淚留下,才發現,一線工作者連眼淚都沒辦法擦。
在加入這場戰役後,每天最幸福的小事就是和爸爸視頻通話。他幾乎每天都會問:「明天幾點到幾點上班?」「今天吃的什麼?」「喝水喝的多嗎?」「有沒有哪兒不舒服?」我也幾乎每天都會跟他說:「你在家記得好好吃飯、好好休息、不要出門。」元宵節那天,可能是湯圓的原因,視頻通話時,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
「我要報名馳援武漢!」「咱們美年組織人員支援武漢的名額,你可一定給我留著!」「我已報名洛陽志願者!」「王總,疫情防控,我隨叫隨到啊!」這是洛陽美年體檢中心主任楊紅英每天的微信請戰書。疫情發生以來,她時刻關注武漢持續上升的確診人數,不止一次地向領導請戰要上一線,「我是醫務人員,在這個時候如果不為一線做點啥,有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謂!「
楊紅英有著來自「戰鬥家庭」的鬥志。她的愛人曾是一名軍醫,參加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和2011年蘇丹維和任務,轉業後在洛陽市衛健委工作。從年前疫情爆發開始,丈夫就一直在一線工作,沒有一天休息,楊紅英無條件支持。這一次,自己主動請纓出徵武漢,丈夫也給了她很大的力量。
但世上沒有鋼鐵人,楊紅英心疼孩子。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且小女兒才3歲,正是需要媽媽的時候。什麼也不懂的孩子甚至沒有能力提反對意見,但這樣天真的樣子更讓她萬般不舍。臨行,楊紅英狠狠地親吻孩子:「媽媽要去武漢幫助小朋友捉怪獸了,你要乖乖等媽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