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學生們最期待的美好時光。拔草、幹農活、摔泥巴、露天電影和雪花般的卷子、走馬燈般的特長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暑期記憶。而這些碎碎的記憶早已烙上時代的印記。」《北京晚報》20140804今天推出《我的暑假》專輯,選出50後——00後共六代人的代表,暢談各自具有時代特徵的暑假回憶。
60後主人公:劉思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童年所在地:成都近郊農村
關鍵詞:神仙飯、烤螞蚱、自編《十萬個為什麼》
溫馨提示:如果你喜歡,請點擊右上角「三個點」按鈕分享到朋友圈。同時歡迎點擊頂圖上方【劉思敏-非常觀】一鍵關注;或直接掃描下方的二維碼;或搜索添加公眾微信號:liusimin1130
在劉思敏的記憶裡,一到暑假,村子裡就成了孩子的王國。儘管有父母的再三嘮叨,但還是阻擋不了他們對水與火的追逐。
孩子似乎天性都是愛水的,尤其是在南方,溪流遍布,在炎炎夏日之下著實充滿誘惑。由於沒有大人照看,時常會聽說有孩子被淹,因而遊泳在父母這裡一直是被禁止的。晚上忙完回到家,劉思敏的父母總會在他的背上或肩膀上撓一下,如果撓出白色痕跡,鐵定免不了一頓打,「這是父母的獨門秘籍,因為皮膚只有經過水泡了以後,才會出現那樣的痕跡。」即便如此,劉思敏還是會跟小夥伴們「頂風作案」。「有時候父母太忙,忘了撓一道,就算逃過一劫。」現在想起來,劉思敏還是覺得心「撲通撲通」地跳。
無論哪個年代,對美食的嚮往也幾乎出於本能。對劉思敏來說,沒有零食的暑假裡,有神仙飯就足夠了。「所謂神仙飯,其實就是竹筒飯。從家裡偷點米出來,條件好的還能割一小塊臘肉。就地砍來的竹子鋸成竹筒,在竹節處鑿一個小孔,把淘了的米倒進去,加上水,用木槿條塞住,架上火開始燒。燒熟了以後竹筒就會爆開,那簡直是奇香無比!我們管它叫神仙飯,跟佛跳牆一個道理,就是說連神仙聞見也會想吃。」對於孩子來說,玩火同樣是被禁止的,但如此美味在前,劉思敏和小夥伴們還是選擇「鋌而走險」。
要想光明正大地解饞,得等一個月左右一次的打牙祭。「如果認識人能買到最肥的肉,才是最有面子的!暑假整天到處跑,肚子餓得也快,要能吃上一口回鍋肉,尤其是肥肉,那真是幸福死了!」這樣的幸福畢竟太難得,更多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稻田裡的螞蚱就成了絕佳的補給品。「抓來的螞蚱用紅薯葉、南瓜葉包起來烤著吃,也是滿口香啊!」
長大些以後,劉思敏對暑假的追求已經不再滿足於物質食糧,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讓他開始尋覓精神食糧。讀完書,他還嘗試著自己編寫《十萬個為什麼》。「其實就是自問自答,比如雷電之後,空氣為什麼那麼清新?現在我們知道是因為臭氧,那時候並不懂這些,就自己去想像,然後把猜到的答案寫上去。」就這樣,沒有「百度百科」、沒有「谷歌」,劉思敏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探索甚至解釋這個世界,「儘管後來證明多數都不科學,但主動思考成了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