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讀得很早,記憶深刻。近期還被拍成了電影,哈裡森•福特主演,畫面很美,充滿了人性的力量啟示。
倫敦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充滿了對於原始精神的呼喚。反思人類社會,對比自然精神,從中發現人性可以追隨的道路,或曰可以追求的存在精神,是倫敦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在這裡,相對動物精神,亦不妨可以說,對於發達的進化人性,倫敦的態度傾向於消極的認可。這從老淘金客最後的覺醒中也可以得到體現:直到生命歸於衰朽和消亡,人才能真正覺悟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是人性自私,貪婪和虛偽的欲望,掩蓋了人性最本質的需要。而這些,是建立在人對於人性自尊的過度追求基礎上的。換言之,對於人性的自尊精神,人類是否需要更多的反思呢?
反觀動物,以巴克為例,它所需要和追求的,無非是自立,自強的原始精神。但卻並不需要因為極度的人性自尊而不得不加以放大的欲望,那些過度的自私,貪婪和虛偽的表演。由此,我們對於「野性」二字,也就可以有了一種根本的理解,那就是源自生命本能層面的原始力量:自立的精神,自強的體魄。
所謂「野性的呼喚」,野性是原始的生命力量,呼喚則是這種力量的覺醒。這種力量本質和純樸,不需要花環與榮譽,鮮花與掌聲。這種力量脫離了因為過度強調人性自尊而帶來的種種虛飾,以及那些人性悲劇的淵藪,自私與貪婪的欲望深淵。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蕭伯納要說「打交道的人越多,就越喜歡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倫敦應該是同意蕭伯納意見的。所以他寫下了這樣多關於狗的名著,巴克,白牙,海浪。每一部作品,都圍繞一條自立自強的狗的故事,同時伴隨著的,也必是社會人性的醜惡。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不如狗。而是說:人不能不如狗。人是否應該更多的從自立,自強的野性精神中去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而較少的被虛假的人性自尊引領,墮入自私,貪婪,虛偽的欲望深淵。這並不是否定人性的自尊,而是重新感受和體會人性自尊的消極一面,從而更高層次的發揚人性自尊。我們知道,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就在於智慧生物具有自我意識,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自尊精神。
大道至簡,巴克所以令人感動的,乃是因為它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無畏無懼的自立,自強的野性精神。這種精神的徹底覺醒,甚至使得一隻遠勝於它的熊也不得不落荒而逃。這是一條狗帶給我們的感動,也是我們可以嚮往和追求的精神。
2020-11-20
《「你說的對」》
熊召政:《張居正》
《耕收》
《錢》
《論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