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分局建國門派出所有這樣一位特別但不特殊的社區民警。從遠處乍一看,他身材壯碩,已經年過50的他,不說話時神情嚴肅,周身自帶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場。然而,當與他近距離交談時,他總帶著靦腆謙遜的笑容。
他是建國門街道大雅寶社區的社區民警胡元軍。儘管從市局調入建國門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剛滿兩年,胡元軍盡職的工作態度和熱心腸的性格,受到了社區居民和居委會工作人員的信任和喜愛。
側著頭,用一邊耳朵夾著一隻手機,手上同時用另一部手機回復著消息,這是初見到胡元軍時的樣子。早上不到七點半,胡元軍便已到崗隨時待命。而剛剛的繁忙,只不過是他值班期間的一個側影。
胡元軍坦言,雖然現在依舊公務繁忙,但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他們的繁忙程度遠超現在。因為基層警力資源的嚴重不足,以胡元軍為代表的社區民警,往往需要身兼多職。八小時的巡邏值守只是最基本的工作內容,疫情期間的人員管控,與交管部門聯合的設卡排查以及轄區內小區的警情民意及時處理,也都是胡元軍工作的重要部分。
胡元軍警務工作站的助手,尹蕊說,「每當看到年過五十的胡警官在結束站崗值守後,大汗淋漓地騎著自行車,趕到社區詢問有什麼問題需要他來幫助解決時,心裡真的非常難受。」
「說實話,來到基層一線之前的工作,和我做社區民警這兩年的工作內容完全不同,」胡元軍說道,「社區的工作龐雜紛亂,需要更強的工作能力,既然基層一線需要我,那我就會全力以赴。」
家住趙家樓的高老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是胡元軍心中一直的牽掛。在社區下沉工作兩年來,通過多次走訪,胡元軍發現高老爺子會經常迷路走失。雖然最終老人都被找到並送回,未釀成嚴重後果,胡元軍依舊十分重視這一情況。
高老先生愛遛彎兒,家人也不能時時盯著。期初,胡元軍建議家屬在老人的衣服兜裡、袖口上縫布條,寫明老人姓名及家屬聯繫方式,便於他走失後及時被路人發現。但高老先生脾氣執拗、情緒不穩,幾次生氣把布條撕毀。為了解決這一情況,胡元軍和高老爺子家屬經過幾次商量,決定將聯繫信息縫在老人衣領的褶皺處。「因為高老爺子的特殊情況,聯繫方式縫在衣領處這件事,只有我和他家人知道,」胡元軍說。
此前高老爺子都在社區內遛彎兒,迷路了也能很快被鄰裡群眾發現,但隨著疫情的逐漸緩解,高老爺子遛彎兒的範圍擴大到了社區外。一次,建國門派出所民警宋東生在例行的巡邏中見到了坐在馬路牙子上神態迷茫的高老爺子,宋東生上前詢問,老爺子卻一問三不知。
無奈之下,宋東生拍攝了一張老人的照片發在派出所工作群內,胡元軍隨即回復道:「他住在趙家樓,衣領後有電話!」果真,通過與老人家屬的溝通,高老爺子很快被平安接回家中。
胡元軍介紹,老人在此次事件後,又有兩次走失的情況。雖然面對老人幾次迷路深感擔憂,但胡元軍依舊堅定地說,「高老爺子與老伴同住,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提醒叮嚀,但是在能力範圍內,也會盡全力為老人提供幫助。」
社區的寧靜安詳,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代人的事情,它的實現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社區民警的日常工作十分瑣碎,但是,老百姓的事情再小,我們也要當作大事來辦,只為對得起老百姓給的這一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