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溮河區車站辦事處四裡棚的程立,每天凌晨3點就會起床,騎半小時自行車來到「愛心粥屋」。配菜、熬粥、盛粥,擺放桌凳、收拾碗筷,一直忙活到7點多,再騎十幾分鐘自行車趕到供職的機械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等到下午5點下班,他再趕到粥屋,買菜、配菜,整理帳務,忙裡忙外的到晚上9點,然後回家休息。
「他已經這樣堅持半年了。」3月18日,信陽市公益志願者協會會長李清平說,「粥屋開始奉粥以來,他一天都沒少。」
從2015年9月初開始運轉至今,平橋區的「愛心粥屋」每周五天為100多位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已經半年。期間無數的愛心人士捐款捐物、2000多人次的志願者參與服務,程立是其中一個一天也沒落下的志願者。
「粥屋剛開時確實很累,除了要買菜、配菜,還要管粥屋的帳目,加上接收來往的捐款捐物。」程立說,「前兩個月志願者少一些。現在好了,單是配菜就已有何宏、許素新他們四五個人了。」
程立也沒想到自己能扛過來,而且扛成了一種習慣。從開始在粥屋做志願者,程立就沒想過讓自己公司裡的人知道,他認為這是自己的私事。
程立很能幹,他每天的工作生活時間基本都精確到分鐘。早晨3點起床,10分鐘洗漱,騎車到粥屋時最穩定的時間是3點42分。粥屋關門後他騎自行車趕到公司要10分鐘,遇到環衛工人吃飯結束早的時候,他還能在公司的宿舍裡眯上一會兒。
隨著來粥屋幫忙的志願者越來越多,粥屋也越來越熱鬧,但程立每天的作息時間卻從來沒有改變。
「我每天起床和做事從來不猶豫。」程立說,「習慣了以後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陀螺,不過我是只顧自己去轉動。」
如今,穩定來粥屋服務的志願者有50多人,大家開始排好值日表,而程立值日和不值日沒什麼兩樣,因為他每天都到。 在平橋區區直工委的引導下,穩定參與愛心粥屋服務的志願者成立了「平橋區青年志願者協會愛心粥屋黨支部」,程立這個老黨員在這裡也找到了組織。
知道記者要採寫自己,一番溝通後程立給記者發來兩張照片,是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發給他的榮譽證書,都是「愛崗敬業獎」。
程立在接著發來的信息中說:「不知道把這個發給你合適不合適,我只是一名志願者!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志願者在做公益時不會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只不過是做自己喜歡的、力所能及的小事時犧牲自己業餘時間多點而已。」(《信陽日報》3月26日刊登)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