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向父母出櫃的 LGBTQ 性少數群體都會說出這句話。
經歷了許久的嘗試、探索,LGBTQ 性少數群體終於鼓足勇氣接受了自己。然而接下來他們面臨的可能是一件比接受自己更艱難的事情——出櫃。
對於 LGBTQ 群體來說,認同自己的身份之後,外人的看法和眼色開始變得沒有那麼重要。然而來自家人的不理解甚至厭惡卻讓他們痛不欲生。
打破父母要求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傳統觀念,對於我國性少數群體來說無異於是天方夜譚,也正是因為觀念上的分歧,導致很大一部分 LGBTQ 群體不敢向家人出櫃,向家人介紹自己的伴侶。
今年 2 月,日本 NHK 電視臺播出了一部紀錄片,圍繞著中國 LGBTQ 群體,記錄了兩位性少數者向父母出櫃前後所發生的事情。
鼓足勇氣,向父母坦露常年精心隱瞞的真實的自我的瞬間
安安:等待 14 年的接受
安安今年 33 歲。因為自己同性戀身份的問題,和母親的關係十分緊張。
面對母親不斷的逼婚,安安實在堅持不住,開始向 LGBTQ 後援組織「同性戀親友會」求助。
安安是在中學時期發現自己喜歡女性,在 19 歲時向母親出櫃的。然而母親的反應讓她不知所措。在出櫃後的 14 年間,母親不斷地質問安安:「你為什麼不喜歡男生?」「30 多了你還不結婚,你是不是精神有問題?是生理有問題還是心理上有問題?」
面對母親的不理解,安安感到十分無助、不解.
為什麼我周圍的朋友、同事都不歧視我,為什麼媽媽您要這樣說我?母女二人的關係就這樣一直僵持著,安安內心深處也明白母親同樣在承受著巨大壓力。為了解決母女心結,「同性戀親友會」的負責人何鳳蘭準備幫助安安母女,尋求緩解兩個人關係的辦法。
何鳳蘭,用她自己的話說「她是一個過來人」。五年前,自己的獨子向她出櫃,經過了困惑和苦惱的階段,她逐漸接受了兒子和他的伴侶。
在逐漸了解 LGBTQ 性少數群體的過程當中,何鳳蘭遇到了很多和她相同經歷的父母,這也正是「同性戀親友會」成立的目的——讓更多性少數群體的父母明白 LGBTQ 群體,更懂得自己的孩子。
親友會經常舉辦線下活動,這一次,安安把媽媽也帶到了現場,再一次鼓起勇氣向媽媽表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然而得到的回應卻依舊是:
我女兒長得好好看的,偏要走上這樣的路?」「你為什麼不談男朋友」
我女兒好好的,你為什麼要這樣?
母女二人的交流總是這樣,一個歇斯底裡,一個默默哭泣,最後只剩下絕望……
小超:爸爸,我快撐不下去了
上中學的時候,小超意識到了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他喜歡男生。這種想法讓小超萬分恐懼,下定決心將這個秘密埋到心裡,不告訴任何人。
猶豫至今,他始終沒敢向家人和朋友說出口。直到兩年前母親去世,沒有將真實的自己告訴母親成為小超心中最大的遺憾。
現在,他決定向自己最親的人坦白自己。
飯桌上,小超借著酒勁拿出了自己在母親去世那一年寫給父親的信。
父親聽到小超那句「我…是喜歡男生的」,眼圈立刻紅了.念完這封信,父親沉默不語,小超默默地靠在父親肩頭,等待著父親的回應。
「我知道他這一次是真心實意的向我坦白自己,但是說實話,沒有幾個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這樣子的,我還是希望你能慢慢改過來。」小超的爸爸將「改變性向」認定成了意志考驗,只要你意志夠堅定,你肯定能改過來,關鍵是你自己想不想改變。
小超仍舊靠著父親的肩膀,輕輕的說了一句:「可這就是我真實的自己,你還愛我嗎?」
父親說:「再吃點東西吧。」
「我不懂為什麼我愛你她會難過」
電影《誰先愛上他的》裡,阿傑「小王」曾經問他的男朋友宋老師這樣一個問題:「我不懂為什麼我愛你她(我媽媽)會難過?」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能賺錢、能養活自己、能結婚生子安安穩穩過上小日子,這可能是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期許。
所以不難想像當自己的孩子向自己出櫃時,父母內心遭受到多大的衝擊。
因為愛孩子,父母對性少數群體的孩子有著太多的顧慮:
「你老了以後怎麼辦,沒有人給你養老。」
「在社會上怎麼立足,別人怎麼指責你,這樣是要被口水淹死的呀!」
可能有人會想著「爸媽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從來沒有為孩子自身考慮」。
換位思考一下,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不是沒有緣由。
在父母成長的年代裡,他們接受的教育是「同性戀是病,是心理變態」。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即使如今也依舊影響著他們。幾十年的刻板思維導致了父母現在的不接受,想要讓他們慢慢理解新的思想、改變觀念需要更多時間。
並且,即使父母的觀念再開放,在面對子女向自己出櫃的那一瞬間,他們的內心也還是有矛盾的。
2018 年 6 月 27 日,《紐約時報》報導了一篇新聞,一位名叫曹夢雯的中國留學生錄下了一段視頻,對父母坦白了自己是一名同性戀。
在給父母看自己準備的視頻之前,曹夢雯相信他們是會理解的。因為她知道,父母對待 LGBTQ 群體是包容的。
她始終記得,在和父親一起看《斷背山》時,當看到襯衫疊襯衫那一幕,父親也是感動到落淚;母親曾經接待過一對同性戀音樂家,也很羨慕他們恩愛多年。自己在國外參加「驕傲遊行」時,爸爸媽媽會在照片下留言說:「愛你自己,做你自己。」
但即便如此,對於曹夢雯的父母來說,包容 LGBTQ 群體,和接受自己的女兒也是其中一員,感覺還是不一樣。
「你要別人的話,我們肯定接受,但是你是我們的女兒啊,我們還是希望你不是這樣子」
如果我們一味地去責怪父母刻板印象、虛榮、好面子,強迫父母在短時間內接受我們的身份、我們的伴侶,那也只能是我們仗著父母對我們的愛,才有恃無恐地去給他們施壓。
其實,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比起嫌棄,他們更多的是在擔心。他們擔心我們肩負著 LGBTQ 群體的身份在社會中遭受到歧視,擔心我們的生活因為這個身份變得更加艱辛。
甚至有時候,他們也會逼自己接受這個現實,即便並不真心認同孩子的身份,甚至還抱著「孩子可能會改正」的希望……
其實大家都在努力,那就請再多些耐心給彼此吧。
「撒了一個謊以後,你就要用一百個謊言去圓這個謊。」
參加完同性戀親友會組織的活動後,安安媽媽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孩子同性戀的身份。
然而就在回家後的一周,安安媽媽給她發來這樣一條信息:
安安對媽媽「假結婚」的建議開始有些動搖,媽媽既然接受了我的身份,我也應該要滿足媽媽的要求。
現實生活要是真像安安想的這樣簡單就好了。
何鳳蘭的一句話點醒了安安:「撒了一個謊以後,你就要用一百個謊言去圓這個謊。」
今天親戚朋友催著你結婚,明天就敢站在門口催著你生小孩子,生二胎,這樣的幹擾是沒有終點的。遲早有一天是瞞不下去的,那到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假結婚」這種現象在我國 LGBTQ 群體中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究其背後的成因相當複雜,據最保守估計,我國「同夫」群體數量可以達到 200 至 400 萬,而同妻人數是在 1600 萬左右。在這 1600 萬同妻當中,有將近 9 成的同妻出現了抑鬱徵兆甚至還會出現自殺傾向。
這項數字統計於 2015 年,現如今,由於各種社會條件使然,我相信這個數字可能是有增無減。
回到紀錄片開頭,據統計,在我國估計約有 7000 萬 LGBTQ 人群,在紀錄片的結尾,在這將近 7000 萬的人群之中,像安安和小超一樣出櫃的人僅有 5%。
在中國,只有 5% 的人在生活中全面出櫃;在職場上,只有 70% 的 LGBTQ 人士出櫃;家庭的歧視率是最高的,為 56% ;學校是 39.6% ;職場上是 21% ;中國的年輕人對 LGBTQ 還是蠻接受的,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輕人;大學老師對 LGBTQ 的接受度是最高的,為 33% ;小學老師的接受度最低,只有 3% ;而接受 LGBTQ 的家庭的比率只有 8.1% ,所以 47.6% 的人還是選擇不跟家裡人出櫃。
北京同志中心」 (Beijing LGBT Center) 的執行主任辛穎 2018儘管現在我國對於 LGBTQ 群體權益的關注程度較高,但還是要從現實角度出發,儘可能的規避風險。
來自現實社會、家庭的壓力仍然存在,如果可以真正輕鬆、自願地出櫃自然是好,但三思之後,有人考慮到外界對於性少數群體的不了解與偏見,仍然忌憚出櫃帶來的潛在風險,那可能對於他們來說,現在還並不是一個出櫃的好時機。
道阻且長,我們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