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疑似嬰兒護膚品引發「大頭娃娃」事件,引起人們對兒童護膚品市場的關注。雖然該事件還有待相關部門給出明確調查結果,但新華社記者採訪發現,兒童護膚品市場中,一些不法商家違規宣傳產品功效、非法添加違禁成分、規避監管等問題卻屢見不鮮。
視頻截圖
護膚品不是藥品,常見的兒童護膚品包括「妝」字號和「消」字號,分別代表化妝品和衛生消毒用品,都不能在標籤和宣傳中出現或暗示療效。然而,有的商家卻打起擦邊球,比如把產品說明模糊處理,把「消」字號印得隱蔽,有的線上賣家在問答區告訴消費者產品「對溼疹效果好」。為了保證「功效」,部分產品中非法添加了激素、抗生素等成分,宣傳時卻號稱「全天然」「無激素」,令家長「踩坑」。
兒童護膚品市場屢見亂象,與監管上的漏洞有關。比如,「消」字號產品審批容易,不需要像藥品一樣經過重重測試、驗證,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能獲準上市,進入市場後被市場監管部門抽檢到的概率也較小。照道理說,用在孩子身上的產品,理應得到更嚴格的監管,然而部分產品戴著「消」字號的帽子、做著藥品的生意,既能加快上市,又能躲避監管,不僅損害家長知情權,更給兒童健康帶來風險。
對此,除了要打擊部分廠商的違法行為之外,如何理順兒童護膚品市場的監管體系,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如今,電商平臺讓產品實現了更大範圍流通,但同時,一些問題產品也藉此成了「網紅」,損害範圍變得更大。對兒童使用的產品,再小心也不為過。堵住監管漏洞、不讓不法廠商鑽空子,兒童護膚品的亂象已經到了該好好治理的時候。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