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前,決定人類生死的疾病主要是肺炎、痢疾和瘟疫等由病毒、細菌等引發的傳染性疾病。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美國普立茲獎得主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估計,來自歐洲的天花、麻疹、感冒、傷感等病菌消滅的美洲人遠遠高於槍炮所消滅的,僅來自西班牙的天花就殺死了阿茲特克近一半人口。
當然美洲也給歐洲帶來了梅毒這個惡魔,於是在歐洲出現了放血、睡處女、水銀桑拿等梅毒治療的奇幻往事,然而這並沒有阻止梅毒一路血洗人間。
因此,德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埃爾利希(1854-1915)夢想發明一種能夠在體內殺死各類病原微生物的藥物,即是著名的「魔球」。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和製藥企業在尋找魔球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迎來了磺胺、青黴素、鏈黴素、青蒿素等偉大藥物的誕生,拯救了數以億計的生命。
但新藥的研發道路從來不是坦途,是一條以無數科學家前赴後繼奮鬥的荊棘之路。以青黴素為例,眾所周知,1928年,英國生物化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這離青黴素成為藥物還很遙遠,這一路走了整整15年。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裡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方法;1943年,默克公司(默沙東的前身)化學家蒂什勒最終完成了青黴素的大批量生產,青黴素在二戰的大規模應用,與原子彈的發明一樣,成了盟軍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在尋找魔球之路上,中國沒有缺席。1967年,中國政府為了找到抵抗瘧疾的新藥,啟動了「523」項目;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其中,突破了青蒿素難溶於水難以服用的瓶頸,製成了蒿甲醚針劑的,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團隊。青蒿素使數百萬瘧疾患者重獲生機,2015年10月,屠呦呦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醫學獎;2019年9月,作為8人之一獲 「共和國勳章」的中國最高榮譽。
在此,我們應當向琴納、弗萊明、蒂什勒、瓦克斯曼、屠呦呦等藥學家致敬!他們是與牛頓、愛因斯坦、波爾等並列,為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