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凌晨4點多鐘,在大連五一廣場附近的遠洋風景小區某幢住宅樓,傳來了「咣咣」的刺耳噪音。噪音是「震樓器」發出的,樓內不少居民被震得從睡夢中驚醒。安裝「震樓器」的,是住在6樓的年輕女子。原來,她認為樓上鄰居彈鋼琴的聲音吵到自己,因而產生不滿。此後,她使用「震樓器」在晚間和凌晨「報復」樓上,卻導致其他鄰居跟著一起遭殃。轄區派出所和小區物業多次介入調解,但這個「結」仍未解開。
「震樓器」是個什麼東西?它實際上就是個震動馬達,能固定在天花板上,對樓上持續製造噪音。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兩年,鄰裡之間因為矛盾而使用「震樓器」擾民上新聞各地層出不窮。而電商平臺上,搜索「震樓器」一詞,銷售者和銷售量都令人吃驚,銷量高的店僅評論就可看到近萬條,絕大多數都在吐槽對樓上鄰居製造噪音而商討無果,只得付諸報復的無奈。看著這些評論,可以想見購買者所遭受的煩惱,但是使用「震樓器」進行報復,就是解決矛盾和煩惱的良藥嗎?同樣從購買者的反饋來看,卻並非如此,絕大多數煩惱並未隨著安裝震樓器消失。事實上,在「震樓器」橫空出世前,鄰裡之間因為走路聲音大、孩子蹦跳、練樂器等行為鬧到警局、鬧上新聞者甚少,而「震樓器」熱銷之後,各地的鄰裡矛盾似乎越來越激化,噪音不再是兩家人的煩惱,而成為整幢樓住戶的煩惱。顯然,賣家們宣稱的「以暴制暴,以噪制噪」的理念是有毒的。可是,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選擇了用「震樓器」?
不得不說,無論是使用「震樓器」的人,還是迫使別人使用「震樓器」的人,都是公德心缺失的群體。身居高樓,儘管在自己家中,一些大的噪音卻影響樓上樓下的鄰居,這是應有常識。即便自己不覺得吵,當鄰居已找上門來商量時,就應該知道需要收斂自己的行為,如此鄰裡之間才能和睦相處。但是確實有那麼一部分人,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上樓時皮鞋重重踏在樓板上;進門時把防盜門關得砰砰響;孩子天天把樓板蹦得震天響而不管不問;架子鼓、鋼琴天天敲得不成曲調擾人休息而不隔音、不擇時……如此種種,莫不是公德心缺失、極端自私的表現。同理,使用「震樓器」的人一樣缺乏公德心,他們明明知道「震樓器」會騷擾整幢樓,報復的不只是樓上那家人,但為了自己出口氣,卻仍然選擇了這種方式去報復,而不是用更加文明、更為合法的方法去解決,比如找物業、找警察。這類人與最先的騷擾者並無本質的不同,甚至還猶有過之,因為最先的噪音製造者有可能是無心之過,而購買「震樓器」,則顯然是預知結果的主動選擇。
「震樓器」這樣的發明固然奇葩,但廣為熱銷的現實更令人警醒:有造成如此熱銷的土壤,才有這樣的發明。面對鄰裡矛盾,大部分人如果首先想到的就是「報復」,恐怕類似的發明不但不會銷聲匿跡,還會不斷升級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