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藏格,來自青海玉樹的雲塔村,是當地的牧民。但是現在我還有個工作,在村周邊做巡護和反盜獵工作。在過去的工作中,我們監測到村周圍有9隻雪豹,到現在已經監測到15隻,政府也很認可我們的工作。」這是藏格在「山水春日答謝會」上的講述。
2016年4月8日,阿拉善SEE基金會的項目夥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北京舉辦了以「給守護者以力量」為主題的「山水春日答謝會」,會上夥伴分享了在地區的保護工作中發生的故事和收穫,並表達了對包括阿拉善SEE基金會在內的社會各界力量給予的支持。
阿拉善SEE基金會自2012年開始資助山水自然保護機構在三江源地區開展生態保護工作,特別是社區生態保護概念的普及,很多社區的居民分布在重要的物種棲息地的周邊,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物種的保護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
來自青海玉樹雜多縣的原住民尼尕也給大家帶來一個社區生態保護的故事,「雜多縣曾經有一個名稱叫蟲草之鄉,垃圾之城,這是曾經。現在的雜多變得非常乾淨非常漂亮。山水給雜多垃圾處理上面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並形成了一套『村來收集垃圾,鄉轉運垃圾,縣來處理垃圾』的完整方案,這一套方案現在已經得到省環保廳各個單位的認可。」
像這樣發生在基層的故事,還有很多。推動居住在重要物種棲息地周邊的當地農牧民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去,是對三江源地區實行長久保護的最大保障,這也是阿拉善SEE基金會資助山水自然保護機構三江源保護工作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另外,在山水的春日答謝會上,聞丞博士介紹: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自然保護和參與自然保護的力量格局,包括社會力量的組成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說自然保護在過去10餘年中,公眾群體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汙染的氛圍是越來越強。在未來,我們和阿拉善SEE基金會合作開展任鳥飛項目,希望能設計特定的保護行動,與更多小夥伴一塊開展更多小而美的保護工作。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是阿拉善SEE基金會的項目合作夥伴,成立於2007年。通過觀察、記錄和研究自然,尋找和當地的守護者一起保護自然的方式。我們在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三江源、西南山地及瀾滄江區域(青海、雲南、四川、甘肅、陝西)開展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