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55集電視連續劇《大盛魁》的播出已接近尾聲,應包頭市石拐區和五當召景區管委會邀請,王新民導演親自帶領青年編劇與導演團隊與旅遊界專家楊存棟老總,姜海濤主任,李蘇和經理開始了為期兩日的考察。
上午9點,驅車兩個小時進入包頭市石拐區,途徑幾個大大小小的村落到達五當召景區管委會,說起這裡王新民導演算是故地重遊,但最近的一次來也是在10年前,現在這裡風景依舊,路卻好走了。
五當召,漢名廣覺寺,是內蒙古最大的召廟。
在內蒙古諸多藏傳佛教的召廟中,五當召保留了少有的西藏式建築,整體為白色,頗為壯觀。
寺中目前有40多位僧人,八世活佛阿拉木斯(俗名)2006年在五當召舉行過坐床儀式。誦經大殿內藏有全套《大藏經》十分珍貴。五當召也是全國著名的喇嘛學塾。
新建成的遊客服務大廳達5A標準,配套非常人性化。
因《大盛魁》的熱播王新民導演還在這裡接受了包頭市交通臺記者的採訪。
考察當晚與楊總等專家共同探討了影視+旅遊的路徑,分析召廟與貿易的關係,為《大盛魁》第二部的拍攝做準備。討論直到深夜一點。
4月3日,考察第二天參觀礦區小城。石拐,蒙語喜桂圖,受山西口音的影響,被叫成石拐。清代這裡就盛產煤炭,五六十年代是內蒙古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現正在轉型中。
石拐是建在山上的小城,如果你不下車親自走走,一定不會看到這些別樣的風光。
當資源枯竭,石拐礦區再也沒有往日繁榮的景象,漸漸走向荒涼。
而這還沒來得及變化的地方卻成為時間留給人們的一筆財富。
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卻留下充滿回憶的風景。來到這裡,仿佛正在經歷一部年代大片,又好似重新找到心中那段閃光記憶。
上世紀80年代初王新民作為編劇創作了內蒙古第一部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離婚》,就取材於發生在石拐的故事,並在這裡取景拍攝,一晃30多年過去,感觸良多。
在石拐的舊火車站,一位鐵路公安常年駐守這裡,看管著這段鐵路,他說他是《大盛魁》的忠實粉絲,幾乎每天都看,能在這裡見到這部劇的總導演他非常高興。
現在石拐正在面臨轉型,新區的建設更是生機勃勃,時代的腳步在這裡停止,卻在那裡探索前進,構築著屬於石拐自己的宏偉藍圖。結束考察前,石拐區區委書記雪松向王新民導演一行詳細介紹了石拐的發展前景,並暢談3個小時之久。
王新民影視工作室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識別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