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眼看著雨水之後第一候就要過去了。抓緊時間來看看「獺祭魚」。
吳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是這樣說的:... 獺,一名水狗,賊魚者也。祭魚,取魚以祭天也。所謂豺獺知報本,歲始而魚上遊,則獺初取以祭。...
就是說,開春後水獺第一次捕來的魚,會陳列水邊,如同陳列供品,以祭祀天地,感恩老天賞飯吃。照片來自網絡
實際上水獺真會這麼做嗎?我認為是人類加上了自己的想像力,借物寓意,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文人情懷。
照片來自網絡
水獺是食肉動物,有個有趣的拉丁文名字:Lutra lutra, 喜歡居住在林木繁茂的水邊,白天穴居,晚上出來活動,除了澳大利亞,全世界都有分布。
查閱了許多關於水獺的資料,沒有一個地方提到有「獺祭魚」的行為。水獺是否會祭天,其實真不是事兒。水獺的皮毛對人類來說,卻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上個世紀,水獺在世界各地遭到大量捕殺,幾近滅絕。經過環保人士最近二三十年的努力,水獺才慢慢回歸我們的大自然。2019年下奧的農業部覺得水獺的日子已經過得不錯了,又可以捕殺了,下令可以捕殺40隻水獺,結果引起NGO和其他環保人士強烈抗議,最後只好收回成命。
照片來自網絡
水獺的天性就是捕魚吃,有時候也會吃點蝦,螃蟹,青蛙之類。它們的存在,對維持一帶水域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曾經一度有人從亞洲帶回鯉魚,鯽魚,不顧規定,擅自放生,在奧地利某一水域大量繁殖,引起本地環保監控部門深切擔憂。但是不久他們就欣喜地發現,一種歐亞品種的水獺也在這片水域安家落戶了,這些來自亞洲的魚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數量內!大家都長舒一口氣。
照片來自網絡
用「獺祭魚」來比喻寫文章時羅列故事、堆砌成文,卻又是另一番境地。
清朝的孫枝蔚在《老妻病癒設餅祭神》中寫過:「一點虔誠意,惟同獺祭魚」
宋朝的吳炯在《五總志》中說,「唐 李商隱 ,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
民國時的聞一多也在《龍鳳》文中說:「...歷史上公認的最有名氣的「獺祭魚」詩人,非李商隱莫屬。」
且看看李商隱的《錦瑟》這首詩,短短八句就用了四個典故: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莊周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藍田生煙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
最後那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已經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經典。相信60後,70後沒有不熟悉瓊瑤小說裡這兩句的。在那些青春年少的日子裡,多少次午夜夢回,把這兩句咀嚼回味,還疼撒過幾滴珠淚。
這次囉嗦了這麼多,引經據典,也是有意嘗試了一次「獺祭魚」。
多瑙溼地公園 Orth an der Don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