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導 外媒稱,英國的領導人也許在為中英兩國關係加強的成果而慶祝:中國的資本將為英國一座新核電站的研發發揮主要作用,嘉年華郵輪將來到中國,收益可達26億英鎊(1英鎊約合9.75元人民幣)。勞斯萊斯汽車有限公司也將從與中國海航集團的大單中獲益。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27日報導,這些協議鞏固了中國和英國越發密切的聯繫。例如,今年3月,英國成為首個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歐洲國家,此舉被華盛頓譴責為英國輕率「迎合」中國的例證。
但是英國與中國加強關係的戰略並非新聞。比如倫敦去年對香港所謂「佔中」的回應。當時英國議員被禁止入境香港時,倫敦的官員也很少痛斥中國官員。我們可以再次得到必然的結論,即英國的高調領導人對求寵於中國的興趣勝過一切。
然而,每一個頭腦正常、消息靈通的國際事務觀察者想必也同意21世紀的英國顯然對中國沒有任何實際影響力。誰能夠相信,中國的外交或國內外交政策會考慮到英國政府的言論呢?
無疑,這是馬丁·雅克對英國近期對華友好姿態的觀點。「各國或是與時俱進或是因世事變化而變得無關緊要、成為邊緣。英國政府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且應當因這樣做得到支持。」
換句話說,英國以服務本國利益的方式應對中國崛起毫不意外,也無可指摘。擯棄無力的反華政策,支持可能讓英國政府所代表的人民獲利的親華政策有什麼過錯呢?尤其是現在,其他國家也在這樣做。
英國國內近段時間仍將爭論對華關係回暖是否明智的問題。也許只有時間能夠回答「黃金時代」是否將會到來。但在大西洋西岸,人們似乎已經取得了共識:在全球治理相關問題上,英國正在從與美國的傳統友好關係中偏離,這是非常糟糕的。
幾十年來,英國一直以作為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橋梁」而感到自豪;而現在,英國首相公開宣稱要做中國「最好的西方夥伴」。如果連英國這樣的國家都在靠攏北京的經濟軌道,如何能夠遏制中國的影響力呢?
當然,英國不太可能為了與中國剛剛建立的友誼而拋棄與美國密切的軍事、經濟和外交關係。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影響力也不一定預示中國和美國之間是一場零和競爭。
但是倫敦方面對北京的魅力攻勢讓我們得以窺見,在未來的多極世界中,本國利益為先的中小國家將尋求與多個大國保持友好關係,而不是只和一個大國交好。因為即使今天美國及其對世界秩序的看法是唯一的競賽規則,但在未來世界絕非如此。這是華盛頓方面需要迅速適應的現實。
英國拋棄美國選中國 外媒呼籲日美應優先遏華
英國《衛報》不久前發表的文章寫道,當英國政府宣布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項目時,英國成了參與亞投行的首個亞洲外國家。據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網站10月26日報導,此後又有30多個國家先後加入,包括德國和法國。不顧美國的不滿,英國因勇敢地做出成為亞投行成員的決定,而讓自己擁有了不可小看的優勢。在同中國的關係中,它被排在了前列。
日本JB Press的文章稱,應對中國保持警惕,因為它向美國秩序提出了挑戰。中國的階段性戰術已經構成現實的威脅。如果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將很難應對它。考慮到中國的實力將會在長時間內不斷提升,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中國這裡。根據美國一些專家的意見,必須在亞洲對中國採取果斷行動。美日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應是遏制中國。點擊查看更多>>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