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開始前,張仁勇副教授先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只在正式場合才穿的水族特色禮服:領口、袖口、胸前都鑲嵌著一種特別的刺繡——水族馬尾繡。張教授告訴同學們,「這是一種用絲線纏繞在馬尾上的非遺技藝,圖案來自水族傳統紋樣和『水書』。胸口用馬尾繡製作的CSU三個英文字母是我工作單位——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探索技術研究室的字母縮寫。圍繞字母繡著點點星光,代表著我正在探索的浩瀚而美麗的宇宙。這些馬尾繡是姐姐和姑嬸耗時近2年時間縫製的,一針一線藏著家人和村寨的關愛,也代表家鄉對我的希望與囑託,每一位水族兒女都有責任弘揚水族文化。」張教授用這樣真誠的自白拉近了與南中千名學子的距離。
「水族,是大家比較陌生的少數民族。和村裡的『水娃』一樣,我從小就說著『水語』,唱著『水歌』。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和交通條件限制,我的家鄉經濟欠發達。我小時候經常要幫家裡砍柴、放羊、收玉米。小學的時候,老師大多用水語教學,我對古詩詞基本上不理解,鄉裡初中沒有正式的英語老師,都是由地理老師代課。因為基礎實在太差,我差點被縣城學校拒收。但是物理老師兼班主任發現了我的優點,大力舉薦了我。」談及自己的成長過程,張博士說道:「初中、高中、大學,每到一個新階段我都發現周圍人比自己厲害得多,也激發我更加努力」。
仰望天空的夢想,正是張仁勇遠赴西北求學的動力。「西北工業大學是中國唯一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985名校。在這裡我成長為航天人。」踏入大學校門不是苦讀的終點,而是實現夢想的起點,張仁勇逐漸成了「最晚離開圖書館的人」。
提問環節,高一17班周筱盈同學請教:「張博士,您如何做到像永動機一樣不停歇地學習?」仁勇教授解釋說,學習其實也累,也難。我當然也有疲倦的時候。當感到疲憊的時候,我就看看那些飛行器模型就會重新燃起動力,就好像給火箭重新注滿燃料一樣。
邢東陽副主任勉勵同學們:「張仁勇博士等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與我們南海中學『勵志致知、自強不息』的學風和學校精神高度吻合,與我們南中學子刻苦鑽研、砥礪奮進的品質內涵一致。希望同學們從博士身上學習堅韌不拔的意志,摒棄畏難心理,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