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妙然
今日的焦點,是南京。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一大早,各家主流媒體關於國家公祭日的推送佔據了很多人的「新聞早知道」,其中有來自新華社、央視客戶端等中央媒體的融合新聞,也有《南京晨報》《揚子晚報》等地方報紙的封面圖片。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國際在線、求是網等中央主流媒體新聞網站不約而同地變成黑白色,在網絡上營造出一種莊嚴的儀式感。在公眾集體向30餘萬遇難同胞致哀的過程中,媒體肩負起了使命與擔當。
12月13日,江蘇的《新華日報》推出「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專版;《南京日報》用4個整版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其在「12·13國家公祭日·為史存證」版面,還整版轉發了新華社作品《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
不僅紙媒,該作品在網絡上也得到了廣泛傳播。「83年歲月流逝,截至記者發稿時,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的倖存者僅剩73人。」一位位倖存者肖像,在黑色背景映襯下,令人思緒萬千。人們雖然很難想像他們在那樣一個漆黑的深夜經歷過怎樣的絕望,卻應該牢牢記住他們的存在。有這樣一批媒體人,通過鏡頭讓人們記住了他們,為史存證。
《2分14秒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83位中學生朗誦〈和平宣言〉 撞響和平鍾 放飛和平鴿》……央視網的視頻,從不同側面反映出「83年,我們從未忘記」的主題。
#這是今天10點的南京#出現在微博熱搜榜,這一由《人民日報》發起的話題熱度持續走高。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直播畫面傳至全網。話題下,「勿忘歷史,吾輩自強」的評論此起彼伏。據了解,今年14家網絡媒體平臺共同推出大型網絡在線公祭活動。
緬懷是主基調,砥礪前行是永遠的旗幟。
「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這是新華社稿件《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的開篇。這篇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的文章盪氣迴腸:「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來。不來我心裡難安啊!」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訴說著那段歷史為國人留下的悲愴。
飽含深情的是文字,令人振奮的是文字背後的力量。「銘記歷史,方能在滄海橫流中積蓄砥礪前行的力量。」寫罷「牢記民族苦難」,文章緊接著圍繞「傳承守望相助」與「永續和平追求」對歷史發出了更為深沉的思考。
文章中記者記錄下這樣一幕:臨近公祭日,很多南京市民發現部分地鐵站內多了一面「和平許願牆」。人們紛紛駐足,鄭重寫下自己對和平的期許:「不要讓橄欖枝從和平鴿的嘴中滑落」「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祖國昌盛,世界和平」……聲聲呼喚,字字入心。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人民網評《不忘過去是為了開創未來》指出,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向未來砥礪前行,正需要「勿忘國恥」的覺醒,離不開「振興中華」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