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車的晃晃悠悠總是叫人易入夢鄉。
春運時節,鄉親們帶上大包小包的年貨和慢悠悠的心情,踏上徵程。
小小火車搖啊搖,搖著孩子的夢,搖到「外婆橋」。
2011年大年初五的清晨,豫中平原的許昌市被統領在一層淡淡的薄霧裡,空氣中透出北方冬日的寒勁,天際泛出點點微藍,四周一片寂靜,這座不大的城市還在沉睡之中。許昌城南的小火車站裡,三三兩兩旅客們的身影在站口黯淡燈光下輕步慢搖…… 他們中的大多,是來往於許昌和鄯城這165公裡間走親訪友的鄉親們。
一列斑駁的窄軌小火車停放在不遠處,四節車廂裡漫出的黃色燈光仿佛一下將時光拽回到40年前。3歲4個月大的雙胞胎姐妹婁湘婷、婁筱婷躺在車廂木質的綠色座椅上玩樂著,一張椅子剛好容下一個孩童的身子。清晨7時,「唔——唔——唔」的幾聲汽笛過後,小火車拖著咣啷咣啷搖擺不停的身體在762毫米寬的窄軌鐵路上以每小時35公裡左右的速度往東向鄯城進發。
四節客車廂加一節敞篷貨廂是小火車的全部,因為車廂銜接處的破敗使得整列車可以被風吹透,列車員和乘客們會穿上厚厚的棉衣抵禦寒冷,不過還好的是,目前正值春運期間,回鄉出門的旅客多,大家擁塞在只能坐60人的小車廂裡也不大會覺得寒意太重。鄉親們告訴我:「小火車慢,但還有它的優點。165公裡的旅程只需要25元錢,比起公路交通要便宜許多。過年了,免不了大包小包的年貨,坐累了還可以四處動動,伸伸腿腳。小火車也就這樣慢悠悠晃悠悠地滿足著旅客們的需要。
早先,小火車是河南省交通廳地方鐵路在1966年10月貫穿豫東、豫西大地的。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建成的窄軌鐵路了。豫西的煤,豫東的糧,不斷的在這條窄軌鐵路上相互交替著,如今40多年過去,這條線路上以許昌為中心的北段、西段、南段窄軌已經拆除,唯獨東段窄軌還在承載著客運。沿途楊樹林的樹梢不時打在車窗上譁譁作響,車內的咣啷咣啷聲、豫中農民的談話聲,車外汽笛聲和孩子們看到火車時追逐的歡笑聲,就像一段美妙的森林火車交響樂一路抒懷……
和站長王衛峰聊天的時候得知:「小火車是全國唯一最慢最長的窄軌客運線,這列101次列車每天清晨7點出發165公裡外的鄯城,中午14點再次發車,又會晃晃悠悠地在晚上20時返回許昌,一天要跑上12個小時,運氣不好的時候,路上還要掉幾個零件。一次,車頭的大燈被晃掉了,花了好長時間才從林間的草地裡找到,回到許昌已是凌晨2點。」
不過,這個看似古舊的小火車在春運期間還是發揮著不少力量,臨時加掛的兩節車廂,每天總是滿滿的,和其他繁忙的鐵路線相比,小火車總是不疾不徐的完成著任務。年歲大的鄉親們也對它情有獨鍾,比汽車自在也不會暈車,坐在上面就像在搖籃裡,一會兒就可以睡著。小火車單程要經過城區、鄉間大小369個路口,每到之處都得鳴笛減速。附近的居民似乎早已習慣這列小火車的到來,總是樂呵呵地望著它離去的身影。
鄉親們心裡明白,小火車終會有結束旅程的一天,隨著西線1435毫米標軌建設的開始,小火車會變成大火車,老鄉們也希望快捷、舒適的大火車到來。但許昌和鄯城間15個小火車站將不會存在,沿途鄉間的生活也會發生改變,時間總是向歷史和未來同時流去……
彭年,1976年生。從事藝術教育十年,閒暇之餘常背相機遊走在大街小巷。2010年元月加入長江日報攝影部成為一名記者,同年四月採訪青海玉樹地震並獲得《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新聞攝影作品評選》金獎。
列車員幫助乘客將摩託車抬上小火車後的貨車廂。
列車員在等待乘客上下完畢。
被當地人稱作「地鐵」的小火車,說的是小火車的身世:河南省交通廳地方鐵路。
農用拖拉機比窄軌要寬出許多。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人民攝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