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效卡」的歷史不長,80年代它意味著蘋果一型計算機或 Commodore 64 的集成發聲設備、90年代它意味著創新或 EMU 出品的 PCI 設備、現在它意味著專業「音頻接口」或只有輸出功能的「解碼器」。為什麼現在音效卡都是外置?因為電腦不斷變小,每次電腦的變動都會改變音效卡的形態。在本月的蘋果發布會上,我們看到 iPad 的年銷量已超過現在 「PC一哥」 的聯想,新一輪的改變似乎越來越近。
「iOS 音效卡」面世的時間更短,前兩年才「出生」,與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它有點小脾氣、需要你去「哄」,例如無法直接供電(手機和平板本來也沒多少電)、需要轉接口(蘋果的 Camera Kit)或特製線材(例如 Apogee 與 Avid)、兼容性低(蘋果老改尺寸和接口)....這都導致了我們更高的購買與使用成本...
下面將評測 PreSonus 的新一代 Audiobox,名為「i 系列」(i-Series),包括 iOne 與 iTwo 兩款。作為目前專業行業中銷量最大的音效卡系列之一(以及便利店返修最低的音效卡,沒有之一),它也終於開始支持 iOS 設備。
i-Series 官方視頻:http://ugc.taobao.com/video/previewVideo.htm?id=18403143
====== 硬體部分 ======
====== 軟體部分 ======
上面拆解我們說 PreSonus 並沒有充分利用那塊 ARM 處理器,通常拆解中如果看到這麼大塊的處理器,內部都會有 DSP 軟體調音臺,但 iOne 和 iTwo 的界面與Audiobox USB 是一樣的。而且我們在軟體界面裡看到,i 系列的全稱叫「Audiobox USB iOne」 和 「Audiobox USB iTwo」。
不過也正是因為沒有 DSP 調音臺,iOne 和 iTwo 的延遲水準維持在了不錯的水平——與其他無調音臺的入門音效卡差不多。(通常有 DSP 調音臺的,輸入/輸出延遲都會略高1ms左右)
之前 Audiobox USB 和 22VSL 都沒有 Line in,因此我們無法測試 RMAA,現在 iTwo 終於有了 Line in,不過也遇到了所有入門音效卡的同樣問題——Line In 與 Line Out 的設計電平不匹配,輸入大概比輸出低了10dB,因此只能開大輸入的增益(音量),1/2 路旋鈕在中間位置時,輸入輸出電平得以匹配。
理論上開了增益就經過了二次放大(底噪增加),但我們發現 iTwo 的前級極為乾淨,即使輸入開到中間,底噪並沒有明顯增加,根據我們的實測數據,99 美刀的M-Track 實測在 93dB 動態、149 美刀的 Steinberg UR22 實測在 91dB,因此 iOne 與 iTwo 的表現(102dB),幾乎有一檔的提升,在入門級音頻接口中我們認為是非常不錯的。
撇開對 iOS 的支持,首先 iOne 與 iTwo 是一款出色的 USB 音效卡,比暢銷的 Audiobox USB 前輩,它們擁有更高的採樣率(電影工作需要DVD「標準」的 96kHz)、更高的話放增益範圍(很多 Audiobox USB 的用戶都說 SM58 推不動)、更方便的大旋鈕音量調節、USB 2.0 接口、Line in 線性輸入...
當它們連接 iOS 設備的時候,你完全不需要額外的線材、不用擔心特製數據線丟失或損壞(經常有客戶丟失 Apogee 的特製數據線,只好花29美金買一條...),直接用 iPad 或 iPhone 的原裝電源即可工作,這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一步(官方甚至沒有將此列為亮點),我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次實踐。
iOne 與 iTwo 街價分別為 129 USD 與 159 USD,兩者擁有同樣的晶片與電路,都是2入2出,不過兩者的自由度不同——iOne 同時只能錄1路話筒和1路吉他,多付30美金,你可以同時錄2路話筒(同時錄2路吉他比較少)、可以錄一對 Line in、還有 MIDI 接口。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外觀 ★★★★☆
技能 ★★★★★
音質 ★★★★☆
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