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從什麼年齡開始過三八節的? 我的第一個三八婦女節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過的。
記得那年三八前夕,班上的生活委員給我發了一支高露潔牙膏,說是學校給女生們發的三八節禮物,驚得我目瞪口呆!
三八!婦女!我不要過這樣沒面子的節日,奴家還心心念念過六一呢。記得當時生活委員很實惠地勸我說,發的牙膏很貴哦,「是擠出來裡面帶夾心的那種」,這才作罷。純純的小女生被一管牙膏打入滾滾紅塵。
【生為女性 後為女人】
不情願過三八節,想來不過是正直青春婀娜,牴觸被貼上「婦女」的標籤。婦女,WOMEN,曾經一直很好奇,婦女節為啥正好是在三月八日呢?
三八的開音節發音,讀來更顯市井與草根。那個年代流行的港劇裡,總有古惑仔壞壞的臺詞:「你個臭三八」。這下,三八更顯濁氣。
濁氣歸濁氣,實惠歸實惠,至此大一之後,每年的三八對我來說,不過是一個組織小福利的派發日。從牙膏到電影票,從護手霜到購物券。不是說弱勢群體才會有節日嘛,那就在三八當日,躺在弱勢群體的外衣下,仗勢欺人吧。
後來上班了,發現三八節還有另外一個福利,就是可以放假半日。
最記得那年三八節,利用半日假期,開車去城外與閨蜜私會,結果半路上突發小車禍,肇事司機還在跟我糾纏不休之時,我突然衝他大聲嚷嚷道:「我一年就這婦女節放半天假,全被你耽誤了!」可能是這句話的理由夠充分,氣場夠強大,當場那司機就不再糾纏處理走人了。
這個橋段成了我和那位閨蜜每到三八都會提及的話題,每年的三八節,跨越半個北京城去相會,成了我們兩人堅持了十年的行為藝術。
【三八節的意義,就是在這一天,提醒每個女人,你的性別】
再往後,三八節成了打折日,這個恃寵傲嬌的日子,更是商家們下手的良機。這幾年有聰明商家把三八節改稱為「女生節」、「女神節」甚至「女王節」,嗯,還是市場有活力,女嬌娥時牴觸的概念,稍加修改頓顯冰清玉潔起來。
不管是放假還是購物,不管女神還是婦女,三八節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我想,三八節的意義,就是在這一天,提醒每一個女人你的性別。你是一個女人。女人就該如水,女人本應柔腸,女人還需明豔,女人不負春光。
【什麼叫性感?最佳答案:性感就是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
一直覺得身處的社會,太缺乏性別認同意識。
從服飾裝扮到職業分工,清一色工業文明之後的中性化灰調。
從中小學校清一色大龍大套的運動校服開始,女生與男生就無差別地教育成長:讀一樣的書,考一樣的證,找一樣的工作,供一樣的房貸。等有了家庭孩子,突然間讓無差別長大的女生,要隱忍、要柔情、要含蓄、要母儀天下,談何容易?
那年首都機場增設了女性專用的安檢通道,我身為女人都不理解為啥要單設一個女性通道?好事地排隊一試,感覺並不爽:
工作人員倒清一色女性,可個個苦著一張臉,冷若冰霜地翻撿你的行李,速度比普通通道還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女性攜帶行李複雜,檢查時間長,所以單闢出一安檢通道來。說到底,還是沒把女人當什麼美好的事務來對待。
【沒有公主的命,就要有女王的心】
這幾年,伴隨著「油膩男」的崛起,身邊的「悍婦」、「女漢子」也呈井噴之勢。
《蝸居》裡那個蓬頭垢面,買房無望的姐姐,訓斥手捧《讀者文摘》的妹妹說出一句經典:「少看點這些沒用的東西,哪個女人不想成為公主?是她身邊的男人讓她變成了悍婦!」。
這幾年各種雞湯文在教育著我們身邊的女生們,如何不依附男人而活得精彩。燈泡自己換,娃自己養,架自己打……「除了孕產哺乳來請假,都想不起她是一個女同志」,這話聽來不知是表揚還是悲哀。
如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裡那句經典臺詞:這裡沒有男兵女兵,這裡只有戰士!——戰場如此尚可,職場、社會、家庭皆如此的話,可就亂套了。
我不反對女人可以活得獨立而精彩,唯獨處之時,也該提醒自己,提醒自己是一個如水的女人。該弱的時候弱,該美的時候美,該哭的時候哭,該任性的時候任性。
女人更像女人,男人更像男人,才是剛柔並濟,陰陽乾坤的滾滾紅塵。
還是最喜歡那句話:戀愛的感覺是什麼?就是突然發現自己擰不開礦泉水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