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恐怖遊戲Momo Challenge來襲,英國小學如何應對?

2021-02-25 小林老師在英國

周四中午,我們全校老師都收到一封郵件,是關於最近在網上和各個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個恐怖自虐遊戲Momo Challenge. 據說受害者會在facebook 或what's app等社交平臺上收到一個叫Momo的陌生人的消息,消息裡會有一個連結,點擊連結後會出現一系列要受害者完成的危險任務,包括自殺。雖然BBC 新聞報導說,這只是一個惡作劇,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任何社交平臺被黑,但是這個讓人毛骨悚然的Momo圖片已經在網上大量流傳,就連Youtube Kids (YouTube專門給孩子看的視頻網站,那裡把很多兒童不宜的視頻都過濾掉了)也出現了Momo的照片!!不少學校裡的孩子都有在談論這個Momo:

(小林老師實在不願意把如此恐怖的圖片放在公眾號裡,所以將Momo馬賽克了)

就在同一天,我們學校的網站上就發布了關於這個Momo Challenge的消息,並給家長提供了一些如何教孩子安全使用網絡的連結。

這種類似的恐怖自虐遊戲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就在不久前,一個叫藍鯨遊戲'Blue Whale Challenge'的死亡遊戲就曾被報導過, 世界各國都有青少年因為參加了這個死亡遊戲而自殘,自殺的案例。

Blue Whale Challenge

小林老師常聽到中國家長討論如何限制孩子上網看手機的時間,卻很少聽到家長們討論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網絡垃圾的侵擾。如今就連小學生都會用微信,而微信上流傳的文章良莠不齊,還有很多兒童不宜的文章和圖片。所以網絡安全不容忽視,家長有責任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網絡垃圾的侵擾。

小林老師所在的英國公立小學,每隔半個學期就要在ICT 課上(網絡信息技術課)給學生講如何安全地使用網絡(E-safety). 在我們的ICT教室的牆上就貼著這麼幾幅圖:

我們跟學生強調,絕對不能在網上告訴別人自己的全名,住址,電話和所在的學校。這些信息都是屬於個人信息,應該對陌生人保密。

在家的時候,應該有大人在身邊時才上網。

如果在網絡上看到什麼讓你擔心害怕或傷心的東西,一定要跟大人說。比如現在網上流傳的Momo圖片,就連大人看了都膽戰心驚更何況是孩子,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能告訴家長他們在網絡上看到的東西,大人可以及時採取措施並告訴孩子這個是假的,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又例如,有時候網站新聞會有一些意外或災難的報導,裡面可能會有一些讓人看著難受的照片,有的孩子看了會害怕或擔心,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能告訴家長,家長就可以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

不要跟陌生人說話或給陌生人發自己的照片。

                          

在網上下載任何東西之前都要問過大人。

通過網絡安全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對網絡使用安全都有所了解,我可以很自信地說,如果有人問我們學校的學生關於E-safety的事情,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都能跟他說一說上網應該注意的事項。

那麼作為家長,在家裡能怎麼保護孩子免受網絡垃圾的侵害呢?除了跟孩子說以上列出的幾條,家長還應該:

1. 跟孩子說好,不管是用電腦,平板還是手機上網,都要在你能看到的地方。這樣不僅你能知道孩子都在上什麼網站,還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及時的幫助。很多家長因為忙工作,經常會把一個平板扔給孩子,自己就去工作了。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不要讓孩子在獨自在房間上網,一定要在你的視線範圍,並時不時地過去看看孩子在看什麼網站。

2. 和孩子多交流討論。通過和孩子交流討論,你可以知道孩子喜歡上什麼樣的網站,看什麼類型的文章,社交平臺上加了什麼人做好友。在交流的時候可以表現得對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很好奇,讓他們教教你。切忌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拷問』孩子。如果孩子養成了和家長交流的習慣,當他們在網上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就會主動地問家長。

3. 看看你的電腦和網站設置。在英國,很多網站的設置是有parental control的,比如有些設備/節目是需要密碼才能打開。在Youtube也有一個設置 叫『Auto-play' (自動播放),就是Youtube根據當前你看的內容,來給你推送相關視頻。當你觀看完你所選擇的視頻後,Youtube 就會自動播放他們推送的視頻。家長最好在孩子看Youtube的時候把這個Auto-play選項關掉。比如,孩子不小心打開有Momo圖片的視頻,如果這個自動播放功能沒有關掉的話,Youtube就會源源不斷地播放各種Momo 的視頻。小林老師平時上課有時候也會在Youtube找一些教學需要的視頻給學生看,每一段給學生看的視頻我都會事先看過,確保沒有不合適的內容,同時在給學生看之前會把這個Auto-play關掉,以免youtube接著放下一段我沒有看過的視頻。

(Auto-play的選項就在右上角紅圈除)

4. 幫助孩子疏導來自同學的壓力(Peer Pressure)。在學校裡,孩子之間都會互相給壓力。比如一個東西在同學中很流行,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他就沒有辦法和同學玩到一起。比如之前在英國小學生中流行的Fitdget Spiner,那時我班上的同學基本每個人都有。這種來自同學的壓力在中學裡更是明顯,如果大家都在討論同一個事情,如果你不知道或者不參與討論,可能會受到排擠,那些網上自虐死亡遊戲之所以在年輕人中快速流傳也是利用了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

5. 遇到不良的網絡內容要迅速舉報並屏蔽相關網站。設置了前面說的parental control也不代表萬事大吉了,很多網上的不良的內容都是無孔不入的。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網上看到了不良內容或遊戲,要儘快舉報並屏蔽相關網站。

家長還可以參考以下關於網絡安全的網站:

National Online Safety:  https://nationalonlinesafety.com/resources/platform-guides/

Net Family News: Dealing with viral media scares 

https://www.netfamilynews.org/about-momo-dealing-with-viral-media-scares

最後小林老師要強調一下,網絡上還是有很多很好的學習資源,遇到這種網絡恐怖的遊戲事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不讓孩子接觸網絡,不過要牢記,網絡就是一把雙刃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使用網絡的意識。

小林老師個人簡介

清華大學學士,英國帝國理工碩士

英國公立小學全科老師,英國教師協會資深會員

歡迎關注小林老師在英國



相關焦點

  • 當外國人被momo逼著自殺,而中國沙雕網友卻逼得momo報警!
    參與者一般為青少年,遊戲要求參與者完全聽從遊戲組織者的指令,而「藍鯨」遊戲的控制者,會通過簡訊發送挑戰指令和暴力圖片給參與者,最後鼓勵青少年自殘和自殺。最後以藍鯨遊戲組織者Philip Budeikin被警方抓捕而告終。最近又一個誘騙年輕人自殺的遊戲「momo」,在國外的WhatsApp發展起來Momo究竟為何物?高能預警!
  • 加拿大警方發出警告:恐怖遊戲Momo進入加拿大, 已經有人自殺,「藍鯨」自殺遊戲捲土重來?
    渥太華地區警方已經發布消息,提醒民眾小心「momo挑戰」。據阿根廷媒體《布宜諾斯艾利斯時報》報導,近日阿根廷的一名12歲女孩Ingeniero Maschwitz自殺,警方懷疑女孩自殺與「Momo」遊戲有關。據調查這個自殺的女孩的手機遭受過黑客攻擊,而且最近正在完成momo遊戲裡的一個步驟——傳一個特定的視頻到社交媒體上。
  • 新版藍鯨自殺遊戲,momo席捲全球,結果是個騙局
    還不知道藍鯨遊戲有多可怕的,機哥先給泥萌簡單科普下:藍鯨遊戲藍鯨遊戲起源於俄羅斯,遊戲的組織者會在網上找一些看上去很喪的人,故意接近他們,給他們洗腦,然後鼓動他們自殺。也就是說,遊戲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很多人在這 50 天裡變得更加消沉,最終縱身一躍,「贏得了遊戲」。2016 年,遊戲的始作俑者,被俄羅斯警方逮捕。
  • 【恐怖襲擊】GCSE英語考試當天撞上疑似恐怖襲擊,看英國26所學校如何應對
    昨天,英國26所中小學先後接到同一匿名炸彈恐嚇電話,威脅用彈片製造校園慘案,襲擊、斬首在校小學生。
  • 恐怖遊戲Momo驚現加拿大 曾致少女自殺
    溫哥華港灣(BCbay.com)七月綜合報導:據相關媒體報導,日前,一款引導參與者自殺的恐怖遊戲進入人們的視野並迅速傳遍全球——「Momo challenge(Momo挑戰)」,而近日,  據悉,2016年,美國一部驚悚電影玩命直播(Nerve)進入公共視野,該影片講述的是一群年輕人在刺激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參加網絡上最熱門的直播試膽任務,在這個遊戲中,玩家通過手機匿名發送「試膽任務」,玩家的生命也變得岌岌可危…  而流行的「Momo」挑戰遊戲與此相似。  她可能會突然從屏幕上跳出來,挑釁玩家參與一項挑戰活動。
  • momo答疑| 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理論的興起得益於社會網絡分析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懷特(H.White)等人由數學的圖形理論發展出來的數學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對網絡結構進行測量。網絡內任何兩個人間存在關係的數目稱為網絡的可接觸性,密度越高,可接觸性越高,個體擁有的關係也越多。個體在網絡中能夠直接接觸他人的數目稱為範圍。範圍與網絡密度有關,密度越高,個體擁有的關係範圍越廣。網絡中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繫的強弱程度稱為網絡強度。資源在網絡中的流動方向和順序稱為網絡的方向。
  • 新聞 | 注意不要陷入網絡新遊戲「Momo挑戰 」(Momo Challenge),可能會鼓勵自殺與暴力喔!
    使用「WhatsApp」和「Facebook」這些社交媒體的朋友請注意,網絡上近來開始傳播一種令人不安的遊戲,名為「Momo挑戰 」Momo Challenge。挑戰要求用戶添加並聯繫名為「Momo」的人。
  • 外刊精讀:看英國政府如何應對網絡謠言
    Phishing:網絡釣魚(用仿冒銀行電子郵件等騙取個人信息以盜取金錢或用於犯罪等)。Scam: (通常以詐財或逃稅為目的的)詭計、陰謀。英國執行部長Penny Mordaunt說:屏住呼吸十秒鐘並不能檢測冠狀病毒,而口含漱口水十五秒鐘也不能治癒冠狀病毒——這些是我們從聲稱是來源於醫學專家的信息中看到的錯誤建議。Gargle:①漱;漱口;(漱口時從喉底)發出(咕嚕聲);漱喉;用漱口液v.
  • 總理雅辛達·阿爾登(Jacinda Ardern)重視莫莫(Momo)事件造成的爭議
    Momo是一款網絡恐怖遊戲的角色,鼓勵人們自我傷害,這在最近引發了爭議,因為據報導他們出現在YouTube視頻中並威脅要殺害兒童及其家人。黑客也一直瞄準YouTube上的兒童節目和遊戲視頻,將可怕的角色植入視頻中,父母們還以為自己的孩子看到的是面向兒童的視頻。
  • 應對恐怖襲擊和網絡攻擊 西班牙增加600名情報人員
    為了應對恐怖襲擊和網絡攻擊的威脅,經西班牙議會各黨投票決定,在未來5年內,將給西班牙國家情報中心(CNI)加強人員配備,增加600名情報人員,主要是專業技術人員,增強情報中心的技術力量。在此基礎上,還將給國家情報中心增加撥款2000萬歐元,增幅約為8.25%,用於應對各種威脅。撥款總額增至1.61億歐元。
  • 自殺遊戲再升級!神秘簡訊索命無數!千萬不要回復它…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6126515/Girl-12-boy-16-kill-playing-horrifying-Momo-game.html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life-style/health-fitness/health-news/what-is-the-deadly-momo-challenge-and-what-you-need-to-know
  • 已有人死亡,遠離Momo死亡遊戲
    死亡遊戲Momo(Momo challenge)這款遊戲的特點顧名思義,就是讓你就是「死亡」,類似於前段時間非常火的藍鯨遊戲而藍鯨死亡遊戲起源於俄羅斯,流傳於10-14歲之間,參與者完全順從組織者的擺布,依靠發送挑戰指令或暴力圖片給參與者,鼓勵青少年自殺自殘,只俄羅斯就有百名青少被害於藍鯨遊戲
  • 新「藍鯨」死亡遊戲「Momo」席捲全球 已有12歲女孩自殺
    目前已有一名12歲女孩死亡,警方認為與這個遊戲有關。什麼是「Momo」?這個MOMO到底是何方神聖?連我牛大膽見了都發軟(我說的是腿)!原來這個恐怖的女孩並不叫MOMO,而是叫姑獲鳥。而那個造型恐怖的MOMO,是由日本一家模型道具的製作公司所製造的雕塑作品,並在日本銀座畫廊中進行展覽.
  • 「死亡遊戲」Momo蔓延至加拿大,膽小者慎入!
    近期,WhatsApp上一款名叫"Momo挑戰"(Momo Challenge)的恐怖遊戲引發全球關注,這款遊戲和此前臭名昭著的"藍鯨"自殺遊戲類似,會突然從屏幕裡跳出來,挑釁你參加一項挑戰。目前已有一名12歲女孩死亡,警方認為與這個遊戲有關。這款恐怖遊戲迅速傳遍全球,近期更已進入了加拿大,加國警方敦促家長應警告子女切勿參與,並提醒有關危險。
  • 英國13歲男孩在線運營恐怖組織,成英國最年輕恐怖分子
    資料圖(路透社)  英國一名13歲的男孩在家中通過網上運營恐怖組織,被警方逮捕,並於2月1日認罪,成為了英國最年輕的恐怖分子。  據《每日郵報》報導,2月1日,這名男孩參加了刑事法庭的視頻審判。在他祖母的鼓勵下,男孩承認了自己藏有10份恐怖文件,涉嫌兩起恐怖信息的傳播。法官馬克·丹尼斯說:「這個案子非常的嚴重。我是在審判一個犯罪時只有13歲的男孩。
  • 伊媒曝一名男童或因''MOMO挑戰''遊戲死亡
    據稱,這名男童在收到wasapp上收到momo挑戰後離家出走,並在此期間發生了心臟驟停,導致最終殞命。該網站還提供了15秒鐘的視頻,再度讓曾經在網絡上造成恐慌的MOMO遊戲重新回到公眾視野。自2016年誕生以來,這款臭名昭著的遊戲常常在社交媒體上以Momo為用戶名稱,誘使兒童和青少年執行一系列危險任務,包括暴力襲擊,自殘和自殺。這種現象曾在2018年7月達到世界範圍,但相對於傳播速度和全球輿論,各國官方收到的實際投訴的數量相對較少,並且沒有執法機構確認任何人因此受到傷害,所以MOMO遊戲更多被定義為網絡上形成的情緒恐慌。
  • 英國國家犯罪調查局:遊戲作弊碼和Mod誘導青少年網絡犯罪
    如果小孩子接觸遊戲作弊碼和Mod太頻繁,他們將有可能發生網絡犯罪行為。這是英國國家犯罪調查局(NCA)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的觀點。
  • 遊戲設計筆記:恐怖遊戲SOMA
    不過本文是遊戲設計筆記而不是遊戲評論,所以重點是分析下SOMA裡面我比較感興趣的恐怖遊戲的設計技巧。恐怖遊戲的遊戲設計師都會嘗試儘量在遊戲中減少UI界面對遊戲的影響,例如背包和生命值這些東西在恐怖遊戲中都是需要謹慎設計的部分,背包延展出的背包界面作為一個常駐的狀態讓任何玩家都有了一次合理讓自己從恐怖環境中脫離的機會
  • 臺產恐怖遊戲《返校》爆紅:某角色好像…
    【觀察者網 文/趙可心】最近臺灣一款名為《返校》(Detention)的恐怖遊戲刷爆臺社交網絡。
  • 《美國恐怖故事》第七季來襲,故事居然發生在白宮?|預言家周報
    周三《美國恐怖故事》第七季邪魅來襲,周五《蜘蛛俠·英雄歸來》、《小丑回魂》鬼馬雙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