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關於微信又更新的消息,聚焦諸多網友目光。在本次更新中添加了朋友圈視頻自動播放功能,不少網友對此紛紛發表看法,有的因無法忍受朋友圈視頻不願看,有的因擔心流量超標不敢看,有的煩惱WiFi狀態下無法關閉而不會看等等。從網友反映來看,不少人對「朋友圈視頻自動播放」似乎心存芥蒂。
智能時代,微信已然成為大部分人生活的組成元素。在海量信息中淘洗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料,是現代人理性思考後的恪守,尤其在「流量需要付費」的通行條款下,人們更加會審慎對待網絡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段視頻,既能有效利用寶貴時間,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網絡資源浪費。
立於部分網民角度看,「朋友圈視頻自動播放」不是無緣無故的「恨」和「煩」,更多是無法消費的「午餐」,或者難以忍受的「單邊條約」。反過來,立於微信開發平臺方而言,一種產品引起不少客戶的不願意、不答應,似乎又是一個「用戶體驗」的老話題。當開發方熱衷於技術更新換代之際,忽視「人」的考量和體驗的溫度,往往加入再多的「技術含量」,反而會適得其反,以致偏離市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此言不虛。在朋友圈內,無論是近在咫尺的親友,還是相隔萬裡的網友,大家因一部手機、一個聊天工具,輕而易舉建一個群,相互關注就能了解到彼此的動態和近況。可以說,朋友圈內的信息交換、經驗分享、思想傳遞等,是人與人之間「網絡情感」存在的基礎和紐帶。足見,朋友圈有任何風吹草動就能引發網民共鳴,原因也正在於此。
從某種意義上,「朋友圈視頻」正是某個特定的人窺視「內心最想關注的人」的視角和途徑,「自動播放」正中下懷、來得及時。簡單來說,當你迫切想了解和認知一個人的時候,哪怕三番五次點進點出「他或她的朋友圈視頻」,想必你也不會在乎流量和體驗。所以,至少存在一批人正打算和很享受開啟「朋友圈視頻自動播放」功能。
愛我所愛,厭我所厭。線上朋友圈與線下朋友圈有著明顯的區別,後者往往表達喜歡、厭惡、憎恨、崇拜會沾上內斂和含蓄色彩,打個比方,你不贊成或不認可某人,可能會放在心裡和寫在臉上;而前者的喜怒哀樂常通過推薦、轉發、評論、拉黑等多種直觀方式表達,似乎更能貼合心境、淋漓盡致。這恰恰給了平臺開發方一個啟示,契合網民心意、緊扣網絡情感的功能才是完善的升級、新穎的更新。
不難想像,面對一個朋友圈視頻,決定看與不看、播與不播,很多時候不在於話題內容、個人興趣等,而在於發布者本身能否具有說服力和親和力,這也是網民自身具備的判斷力和自主選擇權。換句話說,選擇「朋友圈視頻」是在選擇「一個人」。所以,「朋友圈視頻自動播放」關鍵落腳點在「人」,從傳送者到接受者一切都離不開流量,要知道流量的背後正是一個個難以捉摸又有趣的靈魂。
文/段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