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圓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椰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
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舒蘭(臺灣)
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酒酣歌罷喜復悲
▷菩提之惡花
算起來侯孝賢的影片也收了不少部,DVD直到藍光,豆友說他模仿小津安二郎模仿得很尷尬,想他在古稀之年到來之前為什麼要拍《聶隱娘》呢?包括那個朱天文,胡蘭成晚年的女弟子之類,可能有些神神叨叨。因為《童年故事》,三十年前,編劇仍然有之一朱天文,看來老侯是蠻念舊的。
臺灣是個怪胎,這是毋庸置疑的了,經過日本那個古怪時代的耕耘,人和物的文化都十分可疑。即便這樣,《童年故事》的侯孝賢和《光陰的故事》的楊德昌,仍獲得臺灣本土狂熱一樣的中意,因為他們拍出了臺灣的童年,拍出了臺灣人的記憶。
臺灣的鄉愁,除了余光中的矯情,洛夫的近鄉情怯,紀弦的《一片槐樹葉》,不勝枚舉,更悲的是于右任老人1962年元旦後的《望大陸》,「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風從雲,影隨形,父母一場,家國一世,曾經是張曼玉的阿薩亞斯拍攝《侯孝賢訪談錄》,回到《童年往事》的拍攝地,侯孝賢的老家,他吸菸,嚼檳郎,滿目滄桑,這個被朱天文稱為「散仙」的人就像一個在頑劣生命中拼命狠長的種子,《童年往事》就是他在回首前塵往事,淚眼婆娑的蒼涼,才猛然驚覺,童年已逝哉。
回憶真的是很難很費力的事情,臺灣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1895年《馬關條約》又被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之後就是熙熙攘攘的大陸人甘心情願地退守,這是慣性地必然。1895至1945,其中最重要的五十年,埋下了什麼就收穫什麼。
影片英文名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光和死去的時光」,所以《童年往事》還是島內的童年往事,宛若沒有死去的時光,如今,活著的時光全是生鏽的記憶,在侯、朱一遍一遍的祭奠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童年的侯孝賢不懂老師為何不斷地講「要好好學習,為將來反攻大陸做準備」,更不懂痴呆的阿婆為何每天念叨要回大陸。早晨在車站,瞧著身邊的老人翻來覆去地數著袋子裡的錢,一遍又一遍,心孑然一慟,因為早晚一天我會變得與他一樣,被這庸俗的生活所同化,無所謂悲,無所謂喜。
【中國畫:沈耀初(臺灣)】
前文回溯 :
▷啤酒也是重口味
▷我們被平庸萬箭穿心體無完膚
▷對自己好點,天馬行空的活著
▷李商隱的罪與罰
▷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 The End -
【菩提之惡花】
一個文藝大叔的個人囈語
讀書、看電影
用心靈旅行
長按指紋3秒「識別二維碼」關注
【微信號:zhl172901515】
夢中執手兮亦喜亦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