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佰》剛剛上映三天,票房就突破8億大關。這也許是近幾年比較火爆的影片了。
影片最早的片名是《八百啟示錄》,現在正式為《八佰》。這僅僅是語言更加簡潔了嗎?不,五個字改為兩個字,「百」改為「佰」,這一改,使得《八佰》成為了一個經典的電影片名。
2. 如果,命名為「八百」,那還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有「八百壯士」參戰的一場戰爭。
片名停留在「數字」上,那就與影片的內容關係不大,與主題幾乎毫不相干,因而片名就顯得簡單膚淺,不足以展示這場「血腥」之戰、民族之戰。
也許,大多數觀眾認為這是一個「大寫」的數字。
其實,不然。
如果是大寫,應該是「捌佰」,而不是「八佰」——小寫+大寫,不符合語言使用的規範呀。
3. 那麼,片名《八佰》究竟是何意呢?
佰,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說文》就有收錄:從人,百聲。它有三個主要義項:一是古代軍隊的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二是古代特指軍隊中百人之長;三是「百」的大寫。
如果讓你三選一,你認為哪個解釋最吻合電影《八佰》呢?
顯然是「一」或「二」。看,它「從人」,是專屬於「人」的;它源於「軍隊」,是專屬於「軍人」的。
4. 一個「佰」字,它已經遠遠超越了「數字」概念:「佰」是不能篡改的數字——歷史不容篡改;「佰」是軍人的代名詞——影片是表現軍人的;百人為「佰」——「八百」壯士後面有著「八萬」中華好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