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語
此生能遇見你,已然
幸福得一塌糊塗
Jimmy's Note
吉米老師前言:他們的生活,可能回不到最初的模樣了。新冠後遺症
首發:繁華事(ID:fanhuagushi)
文:我是真的凌一
「那麼難受,你不會把它移開嗎?」
看著媽媽身上被燙出的大水泡,李華很疑惑地問道。
她正在艾灸,不知道什麼時候被燙到了。
她說:「我沒有感覺。」
李華心想:
「隔著衣服都能燙成這樣,
還是一個正常人,
怎麼會沒有感覺呢?」
後來,
才發現,
媽媽不僅對溫度失去感覺,
聽覺、嗅覺等各種感官都有點失靈了。
有一次,李華聽到她在廚房自言自語道:
「你看這塊地,
都成這樣子了,
你還不把它翻一翻?」
李華走進廚房問她在說什麼?
她說:「我沒說話啊。」
這不是第一次發生,自言自語已成常態。
另外,跟她說話時,反應也很遲鈍。
有時手會抖個不停,嘴巴抽動。
好端端的一個人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身為醫生的李華,
感到很無奈。
這一切,要從2020年1月26日說起。
那天,媽媽懷疑自己神經有問題。
而當時,正是武漢疫情爆發。
2020年1月31日,媽媽通過CT檢查發現:
肺部已有感染。
屬於輕症,
可症狀令人捉摸不透。
體溫正常,只是一直腹瀉。
4月初,她出院,隔離結束後回家。
誰料到,痊癒後的「隱秘之痛」,才剛剛開始。
Unexpectedly, the "secret pain" after recovery has just begun.
她回到家後,依然腹瀉不止。
李華四處諮詢醫生,想盡辦法醫治她。
醫生建議使用藥物醫治。
用藥一周後,她不腹瀉了。
可隨之而來的是腹脹和便秘。
腹脹得特別厲害。
每次吃完東西後,肚子會很脹,脹到連胃的形狀都能看出來。
這種「脹」不同於常見的「脹」。
它一旦脹起來,
連呼吸都十分困難。
而且不能通過運動緩解,
只能依靠大量的藥物。
除了腹脹,便秘也是一大難題。
如果病情很嚴重,就要用甘油灌腸。
如此反覆,非常磨人。
2020年6月,李華帶她去醫院檢查。
身體沒有檢查出什麼問題,但醫生建議不能再依靠藥物和灌腸。這樣會形成一種戒不掉的依賴。
最重要的是,對於65歲的她來說,身體根本吃不消。
而且目前這種症狀,
是交感神經紊亂。
病因是感染新冠病毒後,
神經系統受到「攻擊」。
一時半會痊癒不了,只能慢慢緩解。
好在,停藥後她的各種症狀都在慢慢好轉。
可經過半年的折騰,
身高170cm的媽媽,
體重從120斤直線下滑到90斤。
如今,
儼然一個「火柴人」。
更令人無奈的是,
這種「困境」不僅折磨李華媽媽,
放眼國外眾多的新冠患者,
更是難逃一劫。
2020年4月,
彼得·皮奧特感染新冠。
沒過多久,
痊癒出院。
彼得·皮奧特是誰?
他曾被稱為「頂尖病毒學家」、「全球衛生領域的傳奇人物」。
也是率先發現「伊波拉病毒」的研究者之一。
圖源:醫學界
可一個如此厲害的人,依然逃不過新冠。
痊癒後,本以為萬事大吉。
沒想到,真正的「困難」才剛來臨。
回家後,他肌肉萎縮,身體無比虛弱,連行走都很困難。
他說:
「新冠病毒將改變我的一生。
我不僅是病毒研究者、防疫規則制定者,也是疫情受害者。
我差點因之喪命。
如今,
每到晚上,
我仍虛弱得沒力氣說話。」
更嚴重的是,他首次被發現心率每分鐘達170次。
這是相當危險的,
隨時都可能發生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直至2020年5月2日,他還在接受治療。
他無奈地說道: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種感覺。
那不是疲勞,
而是筋疲力盡。」
"I'll never forget that feeling. That is not fatigue, but lack of strength at all."
無獨有偶。
美國一個43歲肌肉壯漢。
他體重190斤,
肉眼可見非常健壯。
他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曾在社交帳號上,曬了一張感染新冠前後對比圖。
僅僅2個月時間,
他暴瘦40多斤,
整個人看上去十分憔悴。
他說:
「我當時虛弱到連手機都拿不起了,
手機太重了,
我無法打字,
手還不停地發抖。」
而這些,皆是新冠病毒對人體的「攻擊」。
These are all "attack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on the human body.
國家衛健委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中提到:
「患者軀體功能障礙,
主要表現為全身乏力、易疲勞、肌肉酸痛,
部分可伴有肌肉萎縮、肌力下降等。」
也就是說,痊癒後出現乏力等症狀是很普遍的。
於疫情而言,
他們是「倖存者」,
至少能獲得重生。
可也是不幸的,畢竟「後遺症」的折磨不容小覷。
更殘酷的是,以上這些「症狀」只是冰山一角。
What's even more cruel is that these "symptoms" are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1月8日,據《柳葉刀》的研究顯示:
金銀潭醫院新冠患者,超過70%人在發病半年後仍有至少一個症狀。
圖源:丁香醫生
2020年6月—9月,他們觀察1733例新冠患者出院後的症狀。
其中,疲勞或肌肉無力症狀佔63%,睡眠障礙佔26%。
20%患者存在焦慮或抑鬱。
從對各個器官的影響,擴散到精神上心理上。
It spreads from the influence on various organs to the mentality.
逐一摧毀,令人觸目驚心。
圖源:丁香醫生
奈何新冠病毒過於狡猾,
還有一個「後遺症」令人聞風喪膽,
那便是——血栓。
據《每日郵報》報導,國外專家表示:
「做了大量屍檢後,
發現患者都有血栓形成的跡象。」
「血栓」到底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風等疾病,
致病元兇就是「血栓」。
同時,倫敦國王學院教授還發現:
「醫院有30%新冠患者,
體內存在血栓。」
這在老年患者中更為常見,但年輕群體中也存在一定風險。
This is more common in older patients, but there is also some risk in younger people.
切莫掉以輕心。
此外,美國心臟協會主席表示:
「在中國,
醫生注意到有些人就診時伴隨有胸痛,
先是心臟病發作,
然後再出現新冠肺炎症狀。」
而據武漢1月份調查顯示,
12%患者有心血管損傷的跡象,
鈣蛋白水平也較高。
因而可能會導致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日本一名30歲男子,痊癒後發現心肺功能極速下降。
他經常感到胸痛,但也檢查不出什麼問題。
「跟平時呼吸一樣,但突然就感覺心被堵住了。」
更令人惶恐的是,它可能還會影響男性的生育。
目前還沒證實新冠會損傷睪丸及影響男性生育能力,
但它與SARS病毒高度相似,
感染入侵細胞受體相同。
所以,從理論上推測,新冠病毒可能會造成睪丸損傷。
專家也特別提醒:
感染新冠肺炎的適齡男性,在康復後應進行生育力檢查。
不得不承認,
痊癒患者的生活,
可能回不到最初的模樣了。
目前看來,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知還遠遠不夠。
尤其是新冠「後遺症」,大家好像都閉口不提。
可不提不代表不存在。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我想讓更多人意識到,新冠病毒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所說:
「別以為已經勝利了,大家只是對新冠缺乏想像力。」
新冠病毒對於人類來說,
未知仍然大於已知。
只有對它多點了解,才能很大程度上減少猜測,和不知情帶來的恐懼。
如果你身邊有新冠患者,請給他們多點時間,多點理解。
他們好不容易逃過一劫,別在傷口上撒鹽。
即使是少數人,也要盡己所能看見、關注他們。
同時要相信祖國會護我們周全。
有一種速度,叫中國速度。
There is a speed called China speed.
有一種疫苗,叫全民免費。
There is a vaccine that is free for all.
不禁感嘆,何其幸運生於中國!
回到每一個人身上。
做好防護,時刻警惕,保護好自己,乃是當務之急。
點個「在看」,
祈願在不遠的將來,
疫除、終勝。
此後百年,
國泰民安。
八點健聞 《新冠後遺症:隱秘之痛丨來自武漢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記錄》觀察者網 《專家:適齡男性感染新冠肺炎,應進行生育力檢查》醫學界 《「我感染新冠後,差點死了!」世界知名病毒專家自述恐怖經歷》https://xw.qq.com/cmsid/20200509A0QDPF00加西周末《慘!只因參加一次派對 43歲肌肉壯漢感染新冠 瘦成皮包骨手機都拿不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358449417483162&wfr=spider&for=pc丁香醫生 《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蹤:超 7 成半年後仍有症狀》
https://mp.weixin.qq.com/s/wJxalo3gG7HCwHLlsZM1Cw
編輯|Ada
翻譯|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