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豐收的喜悅裡,伴著濃煙嗆出的眼淚。美麗鄉村,罩上一層白煙;記憶裡的鄉愁,多了一份刺鼻氣味。
秸稈焚燒,是一個多方不得益的「零和遊戲」,必須解決,也迫切地需要解決。
近日,多地祭出各種「禁燒」狠招、怪招、絕招,拿官帽給幹部壓擔,用扣款給基層政府施壓,以拘留給農民設限,稽查隊走村串戶。
但是這仍是「貓捉老鼠」的遊戲,巡查隊一走,黃昏來臨,秸稈便開始燃燒。來自環保部的環境衛星的監測數據,10月12日至18日,全國秸稈焚燒火點423個,比上周環比增加174個火點,增幅70%。
「堵」多「疏」少,肯定是一個「死局」。地方政府的「禁燒」舉措逃不掉「急就章」之嫌。
秸稈「禁燒」難,表面上是「出路」少而窄,但根子上還是部分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意識不足、執行力有限。
秸稈禁燒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一些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決心、耐心和信心。
當前多元化利用的出路並非沒有。還田作肥,改善土壤有機質,解決土壤地力貧瘠的難題;用作材料,生產工業品,變廢為寶,經濟效益高;轉化為能源,減少排放,保護生態……
這些出路幾乎都對應著高耗低效的傳統產業。秸稈焚燒是個十多年的難題,但是解決它卻必須用轉方式、調結構、科技創新的方式。
長期解決不好的背後是,有的地方政府的畏難情緒,轉型升級的困難大、障礙多,政府突破和決心有限;有的地方政績觀出了偏差,轉型升級政績來得慢一下,費大力氣可能是給下任做嫁衣;有的地方政府執行力不夠,口號喊得震天響,措施卻不沾手、不落腳。
年年狼煙四起的「秸稈季」並非一日之功,功夫在秸稈之外,也在「秸稈季」之外。
當前,要為新技術的轉化、新產業的推廣趟開一條道路,拔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即便多元化利用的措施落地有聲,也並不能立竿見影,需要一邊執行,一邊完善,方能久久為功,久久成功。
記者:唐衛彬、黃豔、李建平
編輯:錢彤、梁娟、郭遠明、王貞、姚竣譯、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