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某種雞廠的老闆聊天時,談到一個現象:近日蛋雞難養,死淘高、產蛋率低、不容易上高峰、高峰不穩不長。老闆呵呵一笑,道出了鮮為人知的行業信息:
首先,缺苗。由於自14年下半年以來,蛋價較高,行業利潤豐厚,故養雞人有能力、有資本、有信心進行擴大蛋雞養殖規模,並激起了行業外的人員和資本進入,故,造就了雞苗價格虛高,種雞及孵化場利潤爆棚,苗!苗!苗!只要有苗就能賣出去,只要有苗就有利潤。故,種雞廠想盡一切辦法,把苗搞到,以下幾種模式就是常用模式:
1、強制換羽:自14年起,因美國、法國等禽流感肆虐,祖代種雞進口受限(進口量從30餘萬套/年降到了幾萬套),全國缺種雞,很多種雞廠買不到父母代的種雞,只能進行強制換羽。很多換羽後的種雞還沒來得及進行淨化,種蛋就拿來孵化了,故雞苗質量較差。
2、雜交:個別小種雞廠拿不到父母代,就買來海蘭白的商品代母雞做母本,用海蘭褐父母代公雞做父本進行雜交,產出的雞蛋賣給小型孵化場進行孵化,這種雞苗一般無高峰,產蛋率衝高到91~92%後,很快就下了高峰。
3、種雞代養模式:有個別種雞廠為了快速的擴大種雞飼養規模,走上了種雞代養模式,該模式是將種雞放給合同戶進行飼養管理,定期回收種蛋。由於合同戶飼養規模、養殖環境、養殖管理水平、疫苗使用及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無法統一,故種蛋的質量和雞苗的質量也就無法保持一致;合同戶只注重產蛋率,不注重垂直傳播的疾病的控制。所以有時會出現,這次接的雞苗好養(自己的種雞廠出的),下次接的不行了(合同種雞廠出的);或一車來的雞苗分到不同的養殖場中,一家養的好,一家養的不好。
4、雞苗弱雛挑的少。正常出雛後種雞廠會將B雛挑出來低價出售,但現在雞苗不購賣啊,蘿蔔快了不洗泥,少挑幾個利潤不就上去了啊。所以,這種雛雞回來後,死淘率較高。
5、種雞廠小,批次不同。小型的種雞廠一個批次的種雞也就4000-5000隻/批,而大型的雞場每批進苗量達到1-2萬/批,為了滿足雞場的需求,種雞廠會把幾批不同的種雞的種蛋一起孵化或將孵化出的幾批次的雞苗混在一起發給一個養殖場,這樣,一群雞苗中可能會來源於不同日齡、不同防疫程序、不同用藥程序的幾批種雞,會造成雞苗抗體水平不均一,耐藥性不均一,疾病情況不均一。雛雞難養。
所以:我們養殖戶接雞需要把握好雞苗,和規模較大、信譽度好的種雞廠進行合作。儘量不要從 A小型種雞廠、B只有孵化廠而沒有自有種雞廠的孵化場、C有合同代養模式的種雞廠、D很長時間沒有進父母代,有可能進行強制換羽的種雞廠 接雞苗。
(以上信息,來源於道聽途說,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