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生物多樣性
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較為突出。
11月9日,記者獲悉,國內核心期刊《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和《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分別於近日刊登相關論文,公布了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的11種植物(系江西省植物新記錄種),即6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柳杉葉馬尾杉、西藏瓶蕨、灰背鐵線蕨、骨牌蕨、異鱗鱗毛蕨、鋸蕨,5種種子植物:車桑子、大花腋花黃芩、巖藿香、高野山龍頭草、九龍山鳳仙花。這些新發現的植物均為草本,其中柳杉葉馬尾杉系瀕危物種,高野山龍頭草的發現則進一步打破了日本特有種的分布記錄。這些新發現再次彰顯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新形象,為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有「植物的寶庫」「動物的樂園」之稱。近年最新公開數據顯示,該保護區僅高等植物共有2840種,佔全省分布總數的50%以上。2017年、2018年,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研究員嚴嶽鴻團隊、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陳林團隊先後聯合該保護區管理局,在該保護區境內開展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全覆蓋調查及種子植物綜合調查。歷時兩至三年,經標本採集、後期整理鑑定及文獻資料查閱,科研團隊最終確定了11種江西省植物新記錄種。
嚴嶽鴻、陳林均表示,目前江西境內發現的這11種新植物或許多年前就一直存在,但未被記錄在冊。新植物的發現,最顯而易見的意義在於其科學價值,豐富了物種多樣性,其次是其利用價值,如藥用價值、園藝價值等用途。他們說,一個物種的消失,將會造成生物之間的關係網出現斷裂,受其影響的可能有數十個物種,且嚴重威脅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根據目前調查情況來看,江西境內的野生物種總體是朝著良性方向發展,且植物種類呈遞增趨勢。他們還表示,近年來,江西不斷強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管理,重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不僅豐富了國內物種多樣性,對長期監測區域生態環境和維持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嚴嶽鴻團隊成員顧鈺峰博士介紹,目前全國僅江西、浙江、福建等5個省有柳杉葉馬尾杉零星分布,且每個省分布點所發現的數量均不足10棵,其繁殖技術難關至今未能攻破,面臨物種滅絕的威脅。下一步,該植物可能會被列入新增的國家級保護植物名錄。此外,其他5種新發現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在福建武夷山境內也有不同程度分布,這對研究我國西南、華東地區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間斷分布格局及遷移路線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陳林則告訴記者,高野山龍頭草曾一直被認為是日本特有種,2011年首次在浙江、福建境內發現有少量分布,此次又「驚現」於江西,為該物種在我國分布新添了佐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