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載:《同舟共進》2015年第11期
黃慧南口述,周海濱整理
從1948年12月作為國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被俘,到1975年12月最後一批戰犯特赦,黃維的人生走過了長達27年的低谷。
在這27年裡,黃維在不斷地接受改造,而有一個人不斷地打聽黃維的消息,去了臺灣又回到大陸,留在上海,一次次地看到釋放的戰犯,卻一次次地收穫失望。終於等到了黃維,她卻在團聚一年之後投北京護城河自殺。這個人就是黃維的妻子,蔡若曙。
「父親」突然出現在黃慧南面前,是在1965年。高二學生黃慧南正在上海北郊中學的教室裡上課,被教導主任叫了出去。
「你父親來了,現在住在錦江飯店,你去看看他。」
「我不去!」黃慧南的回答出乎教導主任的意料。35年後回憶起「父親」的來臨時,黃慧南感覺「這個人與我是不搭界的,我一點都不想去見」。
父親被俘後,黃慧南一直與媽媽、外婆、姨媽、姨父生活在一起。她很堅決,不願意去就是不願意去,但教導主任說「這是給你的一個政治任務,你要幫黨做工作」。
「當時媽媽已經去了在北京的姐姐家」,黃慧南跟著姨父來到了上海錦江飯店。一見到父親,黃慧南心平氣和地喊了聲「爸爸」,父親的高興至今讓她記憶猶新。這個老人從上到下打量著這個唯一從來沒見過面的孩子,找些話題與女兒聊天,現在在哪上學、讀高几、生活怎麼樣、以後準備學什麼等。「我說,以後想學醫。父親並沒有反對。」
黃慧南看到眼前的父親,心裡想「也沒那麼可怕」。她解釋說:「本來以為爸爸的形象很猙獰,他被說成放毒氣的殺人魔王。我看到他覺得這個老人挺和藹的,不是那樣的人。」
這對父女的談話並不是在私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我爸爸等一批戰犯被組織到各地參觀,乘專列先到杭州,然後到上海。安排與家屬見面是改造的手段之一,我們聊天時還有穿便衣的陪同人員在旁邊做記錄。」自1956年開始,在押戰犯不僅可以參加「五一」「十一」的天安門慶祝活動,還被組織外出參觀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武漢長江大橋、南京中山陵等。
61歲的黃維剛從杭州到上海,就興致勃勃地向女兒講述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對杭州的建設讚不絕口。「組織參觀非常有效,他逐漸改變了對共產黨的認識。思想開始有所轉變。」後來黃維說:「國民黨以前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共產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我們和父親聊了很久,還一起吃了午飯。」但是,眼前的這個老人還是讓黃慧南感到十分陌生,她甚至不關心他在上海要待幾天。黃慧南這時還不知道,父親當年離開時,她還在母親腹中。那是1948年夏天,黃維帶著妻子、兩個兒子、大女兒正在廬山避暑,突然接到命令要立即下山趕回武漢。於是黃維告別了懷有9個月身孕的妻子和三個兒女。黃維不會想到,他再次回家的路要走27年。
「徐蚌會戰」的陣亡消息
在丈夫離開近半年後,蔡若曙等到的卻是黃維在「徐蚌會戰」中陣亡的消息。「那個時候媽媽很著急,聽說爸爸戰死了,覺得天都塌下來了。」比黃慧南大十多歲的姐姐黃敏南回憶說。
←歡迎關注「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