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不是分享而是探討。
是因為上一篇和上上篇裡我都呼籲我的女性讀者們做自己,但我卻並沒有提及如何做自己,或者說我們當了母親後,真的還能做自己嗎?
所以今天懷著誠意想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麼幾個小問題:
成為母親到底對女人意味著什麼?
女人當母親後,還能成為自己嗎?
如果可以,又該如何成為她自己呢?
要記住的是,上述這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無論你的選擇是什麼,都應該得到祝福。
我寫這篇文章,是希望每一個和我一樣已經成為母親或者即將成為母親的你,能夠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同時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多一分了解。
一:成為母親對女人意味著什麼?
可能很多人會回答,成為母親讓一個女人變得完整。意味著她不僅僅只是一個單一的女人,而是上升到和另一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的一個神奇的存在。有一個人因為她的存在而來到這個世界。她完成了做為女人最偉大的使命。
這是普世的回答。也是絕大多數女性說服自己生孩子的最重要緣由。
但是,卻並沒有人告訴她,懷孕生育不過是這個偉大使命徐徐展開的序幕而已。
作為母親,無論她是否情願,她也必須花費漫長的一生讓此使命變得圓滿。成為母親的那一刻是充滿人性光輝的,但那一刻之後的歲月,又會被什麼填滿?是只有甜蜜、幸福、欣慰,還是意想不到的瑣碎、操勞、焦慮與辛苦?
或者,還有更多的失去自我,失去自由、不被理解、不被看見?有無數委屈卻無人訴說?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在《成為母親》一書中這樣寫道:「在還沒生孩子時,我曾不動感情,輕鬆愉快地以為,僱人去專職照顧孩子能解決既工作又當母親的難題。」
「艾伯丁出生的頭六個月,我在家照顧她,我的伴侶則繼續上班。這段經歷很有說服力,它向我揭示了之前我從未考慮過的一件事:孩子出生後,她/他母親和父親的生活軌跡便不同了;兩人之前的地位基本平等,如今卻處在某種徹底敵對的關係之中。」
「在家照顧孩子和在辦公室上班的一天截然不同。不論它們各自有何利弊,這兩種生活都有著天壤之別。」
「在我看來,孩子父親和母親的生活從最開始便相互對立,此後,男性的統治地位必然愈發牢固,父親逐漸得到了外界、金錢、權威和名望的保護,而母親的職權範圍則擴展到整個家庭領域。眾所周知,若夫婦雙方均有全職工作,母親一方通常要承擔的繁重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遠超她們應做的份額,因此,她們必須減少自己的工作時間,以應對孩子會出現的緊急情況。」
「曾經我以為公平似乎便是一切,那時候,我不知道懷孕生子的經歷對性別平等這一概念有多大的衝擊。孩子的出生不僅將女人和男人區分開來,也將女人和女人區分開來,於是女性對於存在的意義的理解發生了巨變。她體內存在另一個人,孩子出生後便受她/他的意識所管轄。孩子在身邊時,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時她也做不了自己。於是,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你都覺得很困難。」
我們能看到很多探討婚姻的書。可是卻很少能看到為母親發聲的文字。可就算是生活在高度文明社會,一貫倡導男女平等,連王位女性都可以合法繼承的英國,身為作家依舊能發出這樣的感嘆,那麼對於國內女性實際的生存狀態就無需過多描述了……
無論男性是否承認,這個世界的種種便利,都是為男性設計或存在的。從小到根本不符合男性生理需要的洗手間蹲位數量,到國家級別男性高官的數目,我們必須承認男性對這個世界的絕對統治地位。
前幾天心一告訴我一個小故事,教法語的老師給大家講語法,提到了法語裡的一個語法小現象:若是一群人。假如這個數字是14人,哪怕13位都是女性,可其中只要有一位男士,那麼這個群組的稱謂就必須以男性後綴作為結束。
心一告訴我這個說法時,十分不理解。說老師覺得不公平,但規則就是這樣,沒法改。我聽了也唏噓不已。但我告訴心一說,其實也公平,因為這個語法的規則大概率是男性制定的。那麼偏向男性也理所當然。
看來無論在哪裡,除非你能做到行業的金字塔頂尖位置,否則無論是否做母親,想要成為自己都不簡單。
因為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來自社會的善意,還需要來自你自身對自己的定位和接納上。你是否認為撫養孩子是你一個人的義務呢?還是孩子丈夫也義不容辭的責任參與?如果在還沒步入婚姻之初,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是否可以部分減少現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喪偶式育兒」現象?
再回到文初提及的英國作家蕾切爾。頂著眾人無法理解的目光,和懷疑的心情,她丈夫力排眾議辭職,和她一起搬離倫敦,住到了遠離人群的鄉下。由丈夫負責照顧女兒,她則一邊孕育自己的第二個孩子,一邊完成了這部小說。
你看,如果不是因為她選對了另一半,我們連看到這本書的機會都沒有……
二:女人當母親後,還能成為自己嗎?
我們今天不談大道理,來聽另一個小故事。
這也是心一告訴我的。關於她現在新的英語老師。這位老師美麗大方,口才極好,每天踩著她從不重樣的美麗高跟鞋在校園裡走過。不僅教英語,還身為學校的副校長。記得我們第一次來學校時,就是她主動請纓帶著我們仨參觀了整個校園。她熱情洋溢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她最近在教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便順便給心一和同學們講了一個和她自己有關的愛情故事。
她說,如果今後大家要找丈夫的話呢,還是要善於聽取周圍人的意見才行啊。因為她年輕的時候只想找帥哥,結果卻都失敗了。後來聽取閨蜜的意見,找了一個崇拜自己但並沒有那麼帥的人(心一特意提到了老師用到「worship」這個單詞,英語裡能在愛情上用到這個詞,就相當厲害了),現在過的幸福無比。她還強調,千萬不要過早結婚,像她自己一直等到36歲才結婚,事實證明這是非常英明的決定。
我並不知道這位老師是否當了媽媽,但我大膽猜測,若另一半已經到了崇拜自己的地步,那麼無論是否有孩子,都應該過得相當不錯才對吧。
所以女性想要在成為母親後還能同時成為自己,那麼來自家庭和伴侶的支持和理解是排在第一位的。
可惜這個世界上能始終美滿如初的婚姻和愛情並不多。更多的母親們根本得不到這種高質量的照顧和體諒,仍舊在生活的矛盾和失去自由的焦慮中轉圈,停不下來,做著無用的掙扎。
無論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只要有孩子,從根本上承擔的工作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職場媽媽可以利用上班的機會稍微得到一些喘息,還能因為為家庭作出經濟上的貢獻而獲得一定的家庭地位,從而在對孩子的教育和某些家庭事務上獲得發言權。
但職場媽媽的辛苦也有目共睹。除了本職工作,家裡的大小事務一個也不能拉下。心裡裝著全家人。無論是孩子、父母還是先生,每一樣都需要考慮周全。有時候自己的事情就只能往後站了。就算請了保姆,可保姆能做的也很有限,教育孩子輔導功課各類培訓班,沒有一項任務是輕鬆的。
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相比,看上去壓力似乎小了一些,至少沒有績效的催命符。但徹底失去收入和社會資源的支撐,全職媽媽仰賴的,只能是家人的善意。而善意這玩意,時刻都在變化中,根本就靠不住啊。
而且,很多的全職媽媽並不是因為生活條件優渥才做的全職。有時根本是因為孩子幼小無人照顧,交給保姆和老人又不放心,不想錯過孩子的各種關鍵期,也不願放棄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培養,萬不得已才咬咬牙退回家庭。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為了家庭長遠利益作出了巨大犧牲。
如果這種自我犧牲能得到認可,那麼至少還能得到一定的理解和照顧。情緒和精神,經濟和地位,都有一定的保障。但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比如丈夫的工作出現危機,孩子的成績出現下滑,家人的健康狀況轉差,或者僅僅只是家庭經濟出現一丁點狀況,那麼全職媽媽的生活壓力就會呈指數型上漲。
或者就算以上這些全部都沒有出現,但光光是教育孩子這一項,若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處理得讓所有人滿意,也會招致數不清的抱怨指責:天天在家,教個孩子還教不好?或者,成天閒著,也沒見做點什麼,總之做的好是應該,沒做好就得天打雷劈諸如此類(詳見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遇到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立刻結束全職。不要把孩子的未來凌駕在自己的委屈之上。孩子固然重要,但要犧牲自己的一切做代價去換取孩子今後不可預測的幸福也是不值得的。
請不要委屈自己,馬上出去找份工作。無論有天大的困難,也要咬牙克服,否則沒有了尊嚴不說,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今後也大概率瞧不起你。除非孩子特別有同理心,否則從小被夫權父權洗腦的孩子怎麼會發自內心去尊重一個無錢無地位無房無資源的媽媽呢?
聽起來非常殘忍。但這就是現實。要想得到孩子和周圍人的尊重,我們就必須想辦法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能力的人,擁有自己思想和意志的人,而不僅僅只是家庭的附屬品。
三:當了母親的女人該如何成為她自己?
前段時間刷屏的那篇《56歲女子蓄謀一年,「拋夫棄女」離家》:多年來,蘇敏默默忍受丈夫家暴,忍耐著一肚子怨氣將女兒撫養長大成人,還將女兒的一對雙胞胎也撫養到上幼兒園,才鼓足勇氣離開她那位沉默寡言,會動手卻不知如何動口交流的丈夫。一個人規劃線路自駕遊,終於過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由生活。
我看到文章下高贊的留言都是對蘇阿姨表示出心疼,也佩服她的勇氣。而我,也非常敬佩她為了未來的自由作出的努力:為了籌劃出逃,她差不多謀劃了近一年時間。
這已經是電影裡的情節了:主人公被困牢籠,迫不得已只能悄悄計劃一切,尋找逃出升天的機會。大家還記得豆瓣高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嗎?如出一轍,只不過換了個場景罷了。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不見得比監獄更自由。電影來自生活,但生活往往比電影更離奇。
蘇阿姨的這篇報導火了,但我知道還有更多的張阿姨,王阿姨,劉阿姨哪怕是看了這篇,也不會有蘇阿姨的勇氣和決心擺脫世俗眼光在步入老年前做一回真正的自己。這個社會長久以來對女性形成的固有觀念,和女性對自己的定義決定了她們無法邁出這一步。
因為女人似乎生來就是來成為一個照顧者的。她除了母親,還是女兒、姐妹、妻子、媳婦,只要一個家庭中有女性的存在,那麼照料家庭和周圍人就是她一生裡責無旁貸的使命。這種思想不僅男性認同,女性自己也早已深植腦海中。女性天生的細膩、溫柔、善解人意和極具奉獻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這種意志的終極貫徹。
雖然女孩子一出生就註定不平等,但依然要努力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一輩子不長,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
想要什麼,就要自己去爭取。缺什麼,就去補什麼。爭取家人的支持,賺取足夠的金錢,獲得一個更豐富更高質量的人生,在我們這一代就最好能實現。
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但要教會她/他學會尊重更重要。女性在家裡的地位如果低下,男孩長大後會習慣你的伺候,他會重複父輩的套路,今後的家庭生活也會以他自我為中心,永遠不會懂得尊重女性。而女孩則更悲慘,如果沒有覺醒意識,會極大可能重複母親的不幸,代際相傳就是這樣一代代延續下去的。
女性還要想辦法去克服社會、家庭、父母從小灌輸給你的觀念。女孩就應該要如何如何,或不應該怎樣。但你需要的是時不時從這些聲音中跳脫出來,停下來好好想一想。這些真的是我需要的嗎?
我們必須把生育的真相,養育的真相,婚姻的真相客觀理性的告訴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只是從電影和周圍人的灌輸中去自己想像這些。
否則,很可能因為無知,讓他/她在進入真正的婚姻後感到深深的失望。
但如果你已經對自我和婚姻有了清醒的認知,並能找到一個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生命潛力的伴侶,再進入婚姻時,也許這段婚姻就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自己。
女性要能看到自己的辛苦,要主動給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放假。要允許自己有隨時都能得到休息的機會和念頭。
還要了解的是,也許你爭取了也不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如果你不爭取,你將永遠沒有被「看見」的可能。
同時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是,母親在家庭的待遇和情緒將會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幸福。
如果母親在她這一代的婚姻裡遭遇家暴,無論是身體暴力還是精神冷暴力,都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對自己今後的婚姻和未來的生活產生厭倦、恐懼和逃避的心理。
也許我們無法一步登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但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覺醒意識一直都在增長。
作為女性,你仍有機會可以給自己創造一個小小的天地。在這裡你能自由地呼吸,你能盡情地放鬆,能心安理得地做自己。
哪怕一天只有一個小時,但這一個小時也彌足珍貴。
用英國作家艾德琳.維吉尼亞。伍爾芙的幾句話來作為結尾:
「人不應該是被插在花瓶裡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最後還有幾句話,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1:願意擁抱自己的恐懼和脆弱,並願意和她們一起成長。
2:能經常看到自己,接納自己內心的小孩。
3:願意並允許自己做真實的人,普通的人。
4:會時刻與別人發生真實的連結,感受當下。
這裡也有幾個小tips可以送給我們的孩子們(尤其是女孩):
1:請一定不要喪失賺錢的能力
2:請始終保持自我成長的能力
3:務必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點尤其重要
而且,無論你是誰,無論你住在哪裡,只要你是一位女性,無論你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母親,你的存在都是極美好的。你都值得這世界上最溫柔的對待。
請永遠記住這一點。